经费改革能否为西部基层法院“松绑”
200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原则通过《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提出了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等四项重点改革内容。据报道,目前基层法院财力改革方案已由财政部牵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在制定,地方司法经费或将纳入中央财政保障。
这意味着,因法院经费保障由同级财政负责的体制而困扰基层法院多年的经费受制于地方问题,或将得到解决。
今年6月到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人民法院任职的苏院长向记者感叹,到基层任职后,“最头疼的,就是钱的问题”。
“现在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都增加了。诉讼费执行新标准后(指2007年4月1日,国务院通过的新《诉讼费用缴纳办法》),我们的诉讼收入这块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农村办案成本要比城市高很多,在城市里传唤被告,一个电话2毛钱就行了,但在农村,交通、通讯不方便,在送达、审判、执行的过程中,都要派人派车,跑一趟至少100到200元。”
榆中县人民法院院长郝光林也给记者算了笔账:如果被告在距榆中县城最远的青城镇,送达一次往返要300公里。由于农村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电话传唤不一定能起到效果,同时被告所在地也可能没有电话,法院则要派车下去,“送达一次、开庭一次、送判决书一次,如果被告不服上诉又要一次,一个案子最少跑4次,也就是1200公里,光油费就得多少钱?”
“这还是一般情况,如果这个被告出去打工了,送达最多的时候要跑10多次。”郝光林说,“我们做过详尽的推算,办一件案子的直接成本大概要1000元钱。”
会宁和榆中都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每年地方财政能拨给法院的办公经费有限,“县上尽力了,但缺口还是很大”,苏院长说。
经费问题已经成为西部基层法院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现实困境:巡回审判因经费问题无法铺开;新建的标准化基层法庭,因无力支付取暖费,接待当事人、甚至开庭只能在干部宿舍里;法院院长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讨要经费上,很少有时间能坐下来研究审判或看些法学领域的书……
一位来自西部基层法院的院长对记者说:“我们要经费时腰板就直不起来。”他边说边把双手合握在胸前做了个作揖的手势,据他回忆,当时县长对他说:“不是我不帮你,你不能叫我割肉啊。”
“基层法院经费一直受制于当地的财政状况,致使同样的法院经费不一样,最终导致的是同样的法院,执行国家法律的尺度不一样,损害的是国家法律的尊严。”这位院长说。
东、西部基层法院经费不均衡只是法院经费受地方制约的一个结果。在甘肃省中部地区一位基层法院院长看来,更为严重的是,“财权依附于地方,审判权也会受制于地方。国家的法律会割裂为地方的法律,导致司法地方化。”
另一位来自西部国家级贫困县的基层法院院长给记者举了一个很实际的例子:“如果我们得罪了有财权的单位,遇到自己的事找他们时就要头疼了。现在取暖费标准都提高了,今年冬季的取暖费还交不上,我们找相关单位求人家拖一拖。但是,以后要是遇到涉及人家的案子……”这位院长停顿了半晌,在电话那头才又发出了声音,“如果我们再找人家……”这次,他还是没有说下去。
“别说行政诉讼,民事案件也会涉及地方领导。毕竟在钱和人的方面我们还是要依靠当地,方方面面的关系都要协调到。既不能得罪行政机关,还要对当事人有交代。”
遇到这种情况,争取调解则是协调双方最好的办法。这位院长告诉记者,曾有一个涉及行政机关债务纠纷的案子。“我们去做工作,和这个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商量,至少要在态度上表示一下,先还上一点儿,比如你欠10万,可以先还5000元,取得对方谅解了,就可以进行调解处理了。”
经费的镣铐让基层法院在遇到地方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冲突的问题时“很头疼”,“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让我难以回答的话题。”那位来自甘肃省中部地区的院长说,“一个字,难!我当然希望我们的判决都是公正的,是能够真正做到‘输者明明白白,赢者堂堂正正’的。”
“改革如果能落实,我们就不用再愁经费的事情了。”苏院长说,“那样的话,就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正常的审判中。现在,我们就盼着2009年这个事情赶快落实。”
如果钱的问题能得到解决,一些基层法院院长希望,“人的问题”也能尽快提上改革日程。“现在,干部的提升受制于当地党委,我们的人事任免是由同级人大来任免的,这使我们受制于地方,我们的法官至少应该由市级人大来任免。”一位西部的基层法院院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