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2日
星期

“一号文件”强农惠农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 黄守宏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22    [打印] [关闭]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并宣布长期不变。“一号文件”发布那几天,全国各地农村沸腾了,刊登文件的报纸被抢购一空,基层干部群众奔走相告,很多农民燃放鞭炮庆祝。

    那个时候,我正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系学习。当时教科书里讲的还是过去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那一套,其中还有批判包产到户的内容。“一号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对传统的农业经济理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看到文件后,系里的老师和同学立即进行学习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这个“一号文件”和以后下发的4个一号文件,对当时正在学校读书的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此,我与“三农”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毕业后分到农业部,还是后来调到国务院研究室,我都一直从事农村政策研究工作。

    在新世纪,中央又发出了关于“三农”工作的5个“一号文件”,我有幸参与了文件的起草工作。在农村改革30周年的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眸时可以看到,10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其他重要文件,奏响了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主旋律,使我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长期以来,农村实行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导致农业长期徘徊,农民生活极为贫困。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吃不饱肚子,很多农民外出逃荒要饭。197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在一张合同书上按下鲜红的指印,提出“分田到户”。但在当时,社会上围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争论非常激烈,反对者认为这是搞私有化、搞资本主义。当时已经搞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地方的农民普遍担心政策变,没有搞的地方一直在犹豫观望。在中央“一号文件”的鼓舞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各种形式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很快就在全国普及了。连一直批判资本主义思想、全国农业的学习样板山西昔阳县大寨村,也在1982年年底实行了包产到户。

    1983年至1986年,为破除计划经济束缚、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央又连续发了4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包括延长土地承包期,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放开农产品市场,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等。

    5个中央“一号文件”,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很多人评论,这个时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农民负担沉重,部分农区干群关系十分紧张,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特别是每年都有农民因负担重自杀的案件发生。

    中央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时隔18年之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2004年至2008年的中央5个“一号文件”,主题分别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他们说现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这在过去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