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困难催生三大品牌工程
近年来,南阳团组织牢牢贴近青年学生在学前、学中、学后的救助入学、素质提升、就业创业三大需求,悉心打造“救助贫困大学生行动”、“青年学生素质拓展工程”、“青年学生创业工程”三项服务工作品牌,有效地满足了青年学生需求,“制造”了多个类似王慧慧的案例。
成功打造助学贷款新模式
在对贫困大学生入学阶段的服务方面,团南阳市委开创的生源所在地贷款的“南阳模式”,早已经在全国声名远播。这一模式诞生于2002年,是南阳市团组织与农村信用联社合作推出的。
与传统的国家助学贷款不同,“南阳模式”考虑到大学生毕业后的流动性,将“贷款人”改为相对稳定的学生家长,由团组织对贫困生的情况进行审核;在助学贷款发放上,“南阳模式”改由学生生源地的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就近向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并执行国家规定的最低利率。
当年,900余名贫困大学生从这种助学模式中受益,从农村信用社成功取得助学贷款,其中有400人享受团市委提供的贴息救助——其贷款期限内利息由团市委筹集善款支付,学生无需支付,逾期利息由学生家庭支付。到今年为止,先后有7953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及时有力的资助。
参加雷锋营使她更自信
对于南阳理工大学2006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丁国燕来说,刚入大学时的感觉非常糟糕。因为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重点大学,她一度很消沉。
这种状态到2007年3月5日发生了改变,因为那天她加入了“编外雷锋团”。“编外雷锋团”是邓州市雷锋生前战友自发组织起来为社会服务的团体,大学生营是该团在高校设立的分支机构。小丁报名参加并被录取。让她没想到的是,这里不仅给了她更多学雷锋的机会,而且在做好事的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成熟、自信。
为迎接当年12月3日的国际助残日,雷锋营为残疾人在学院礼堂专门安排了演出,还在第二天为残疾人准备了专场电影招待会。丁国燕的任务是接待来校的残疾人。
工作中小丁注意到,坐着轮椅、拄着拐杖或者拿着盲人手杖赶来的残疾人,不仅很坦然地要求自己带他们在校园里转转,而且毫无顾虑地谈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他们身体残疾却还如此自信坦然地面对人生,我一个年纪轻轻的健全人,为什么不能乐观地面对呢?”丁国燕醒悟了。
现在的小丁不仅找回了自信,而且担任了校报记者、《大学生活》杂志主编。
在南阳理工大学,类似“编外雷锋团”大学生营这样的帮助学生提升素质、提高技能的学生社团,在团组织正式注册的就有56个。
团南阳市委书记王庆说,从1998年起,团市委启动实施了“青年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十年来,南阳市各学校团组织按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有效地提升了广大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了他们的成才需求。
在校创业,团组织帮他省大钱
本文开头提到的王慧慧,家住山西太原。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全家五口人仅靠父亲一人工资生活,家境贫寒。眼看着弟弟妹妹上学等钱用,靠东拼西凑借来的钱勉强上了大学的王慧慧着急了,决定帮助父亲撑起这个家。
他不仅做过业余导游、促销员,也尝试过靠帮人修电脑、出租电脑挣钱的“生意”。大二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慧慧得知学校有一处200平方米的房子要出租,学体育教育的他产生了做健身俱乐部的想法,于是他也参与了竞标。
原本每月1500元的房租,在校外商家参与竞标下,被炒到了每月5000元,最终,王慧慧还是咬了咬牙竞下了。但是运营不是很顺利。俱乐部虽然第一年招了300多名会员,但还是亏损。
学院团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向院办反映,并积极与校商业科沟通协商,最终,从第二年开始,学校给王慧慧俱乐部的房租减到了每月1500元。
学院团委书记靳如军说,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从实际行动上给予帮助,真正做到服务在校内创业的大学生,用身边榜样的力量,培养、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树立创新思想和创业意识。
2007年9月,团南阳市委联合市人事局等单位联合启动了“南阳青年学生创业工程”,大力服务青年学生创业。一年来,“南阳市青年学生就业创业志愿辅导团”在各高校共举行讲座及对话会25场,受教育学生达4万多人次,号召企事业单位为在校大学生(含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200多个,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像王慧慧一样的创业典型也开始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