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3日
星期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拉萨“3•14”事件,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残奥会,实现了宇航员太空漫步。中国前所未有地受到国际舆论的盛赞,国际形象得到空前提升。经历过大灾大难大悲大喜而屹立于世的中国人民,今天确实令世界刮目相看。

从“四月青年”到“鸟巢一代”

本报记者 叶铁桥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23    [打印] [关闭]

    王克非的女儿9个月大了,已经到了会逗笑的阶段。也许等她大到懂事的时候,会央求着爸爸讲“与‘藏独’分子对峙”的故事。

    在美国西部时间2008年4月8日那一整夜,33岁的王克非开着车在旧金山的街头通宵巡逻,把出生才4周的女儿和正在坐月子的老婆留在了家里。

    他巡逻的路线,是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美国旧金山行进的路线。奥运圣火传递在欧洲遭遇干扰后,数以万计的海外留学生群情激愤,纷纷自发组织起来保卫火炬。

    王克非就是这数以万计的海外留学生中的一员,当被中国青年报记者问及怎么舍得把4周大的女儿留在家里时,他说:“如果女儿长大后问我,当年有人在对中国造谣时你在哪儿,难道我说我在给你喂奶?但现在,我可以告诉她,那一天,我在跟说谎者作斗争。”

    与王克非一样,网友“kittyshelley”也被奥运火炬在国外遭遇的干扰激怒了,尤其是女残疾运动员金晶在巴黎被“藏独”分子抢火炬那一幕,让她特别生气。

    这个毕业于北京某经贸大学、参加过电视选秀节目“红楼梦中人”的“80后”女孩,在4月13日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那一天,她拿着自制的展板,跑到位于北京海淀区白石桥的家乐福门店抗议。展板上,正是金晶被“藏独”分子攻击的照片。

    因为这个举动,她也成为全国第一个被公之于众的将抵制家乐福付诸行动的人。

    她的出现,对整个家乐福事件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因为“第一个人站出来是最难的,当第一个人站出来后,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乃至第N个人站出来。”果然,随后各地的家乐福正式被抵制。

    “也许你会奇怪,作为一个女孩我为什么要去,其实我原本很喜欢法国,也很想去巴黎,但看到‘藏独’旗子漫天飞舞,我实在气愤不过。”她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所以她才选择了在中国最能代表法国的家乐福作为抗议对象。

    王克非和“kittyshelley”的生活早已重归平静,时值岁末,王克非在所任职的金融机构每天总有开不完的会和打不完的电话,而“kittyshelley”则在4月后来到了香港的一家公司,过起了办公室文员的日子。

    “世界每天都有很多波折起伏,只是我们经常不是这些起伏中的一分子而已”,回忆起4月的举动,“kittyshelley”很感慨。

    他们表示,对那段日子感到自豪,“如果下次还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会站出来,但会更理智。”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这群在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有着同样情绪的年轻人,已经被打上了一个印记——“四月青年”。有评论说,也许只有多年后回顾历史,才会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发生的“火炬传递事件”,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四月青年”。

    中国青年报一直在密切关注“四月青年”的表现,广泛报道了他们的爱国行动。如中国留法学生李洹在巴黎集会发表演讲引起轰动,中国青年报就及时转发了他的富有激情、真情和思想的演讲稿。这篇演讲稿深深地打动了广大读者。《红旗海洋淹没“藏独”分子》、《与“藏独”分子对峙》则展现了旧金山圣火传递过程中中国海外学子们的英勇表现。

    后来,本报《思想者》版面又刊发《“四月青年”的历史使命》一文,认为“四月青年”包括海外留学生和国内青年两个典型群体,因为火炬传递事件面对的突如其来的诋毁和攻击,“被正义感所呼唤而挺身站起”,“‘四月青年’的‘国家认同’天然地与‘自我认同’深刻地‘链接’在一起,他们是在维护国家的尊严,更是在维护自我生存的尊严。”

    “四月青年”也被认为“得益于对西方民主自由的重新认识……不会像上一代某些人那样迷失在西方作为霸权手段的伪学说丛林当中浑噩一生”。美国《新闻周刊》在一篇文章中对中国的“海归”不亲西方流露出失望情绪,文中提到了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在后来接受采访时所回应的,留学生“一旦了解了西方,就会有一个和本国的比较,能看到各方面的优缺点,就会更加理解或支持我们中国人所走的道路”。

    同时,“四月青年”还被认为“从容地要求公正,执著地坚持正义,克制地展开竞争,他们有着比前辈们更好的知识准备和更成熟的理性”。

    然而,“四月青年”虽然得到了许多的称赞,却也遭遇了批评,比如抵制家乐福举动,就让国内的他们遭遇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爱国”还是“盲目爱国”,一时争论不休。

    在此问题上,中国青年报及时发出了理性的声音:《宽容是更深沉的爱国》、《以大国的自信应对火炬传递》、《神圣之火不会熄灭》、《抵制家乐福:真情可嘉,理性不足》、《建设好国家是表达爱国热情的最好方式》、《辨利弊得失做量长较短》、《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理智与情感》等充满理性思考的报道和言论,向青年读者传播着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开放的中国只有扬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只有具备博大宽容的胸怀,才能释放出真正的爱国热情。

    但“四月青年”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没有持续多久,就被随之而来的巨大灾难——四川汶川大地震冲击得烟消云散,年轻一代的志愿精神随之被激发,并一直延续到奥运会,直至“鸟巢一代”的诞生。

    北京奥运会开幕第二天,韩国最大报纸《朝鲜日报》就提出“鸟巢一代”的概念,代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富有爱国心的中国年轻人,且将他们视为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军群体。

    《朝鲜日报》在奥运会开幕前就发现,中国的青年们,为了成为奥运志愿者,苦学英语和国际礼仪,在奥运会前,他们即以微笑征服了挑剔的国外媒体。

    很快,中国青年报就在一版推出评论《“鸟巢一代”在成长》。文章认为,“鸟巢一代”会让世界重建中国运动员的形象:个性不断完善,认知不断丰富,心智不断开敞。

    确实,北京奥运会期间,170万名志愿者分布在2940余个工作岗位,从事交通、安检、医疗服务、语言、颁奖礼仪等各项服务,以耐心和热情的态度,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评价。

    百万奥运自愿者的杰出表现,征服了许多人。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新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向12名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代表献花。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到志愿者时,毫不吝惜地送上了最高的评价——“中国无与伦比的志愿者们”。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也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表示,中国年轻人“都非常聪明、敏锐和坦率,不怕就中国及其未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他们充满自信和乐观,不愤世嫉俗,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使我想起鼎盛时期的美国和奋勇向前的其他国家。”

    甚至一向被视为持反华立场的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也说:“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他们非常亲切,彬彬有礼。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显然对国家和社会的前途抱有期待……我从他们身上感到了青春的活力,这是很令人羡慕的。”

    英国《金融时报》则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担忧,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英国的志愿者们能不能像北京奥运会上的志愿者一样,甘愿冒着酷暑和烈日,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不厌其烦地为运动员和观众服务。

    一直关注青年群体的中国青年报,用大量篇幅对“鸟巢一代”进行了报道。《鸟巢一代横空出世》、《“鸟巢一代”令国际惊叹》等报道和评论,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为此,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说,正是《中国青年报》等国家媒体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年轻人的认知,不仅从奥运会的大学生志愿者身上得出了“鸟巢一代”的概念,而且指出这代人“自信、热爱和平、爱国、坦率和友善等特点”。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