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3日
星期
守候梦想和精神家园

陈哲:诉说时代情感的歌者

——本报与央视经济频道同步推出系列报道《中国故事》之七
中央电视台记者 晋卫国 本报记者 宋广辉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23    [打印] [关闭]
    陈哲以前是个词作者,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的歌词出自他的手。如《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同一首歌》等。现在,陈哲自己也说不清“算干什么的”。

    1986年1月,首都钢铁公司第五电工队的电工陈哲,向厂人事部门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辞职。

    当年,32岁的陈哲是一个有15年工龄的老工人。首钢是一家效益不错的国有大企业,主动打破这样一个很多人羡慕的铁饭碗,陈哲的举动的确令人有些费解。

    他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养父是“右派”,6岁那年,母亲在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得了重病。1970年,陈哲中学毕业。同学们都要“上山下乡”,但陈哲家里确实有困难,于是他被照顾进了首钢。当时,这无疑是一个改变生活的机会,“工人”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光荣的身份。但是,陈哲似乎并不满足,因为这份工作并没有带给他真正想要的东西。

    陈哲当年的日记本,几乎全篇都是闪光的格言和警句,在这些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他内心的迷茫。家庭的残缺,使他对爱和温情有一种本能的渴望。他把这种本能升华为思考。

    1986年2月,陈哲决定离开首钢,社会给了他寻找答案的空间和机会。这种探寻,让他先是从一个工人变成了一个词作者,最终,由一个词作者变成了一个社会工作者。

    2008年9月21日,陈哲走在海拔2800米的山路上。那里是云南省兰坪县,地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山峰之间奔泻而下。陈哲的目的地是一个叫“玉狮场”的山寨。村子不大,80多户人家,400来人。居民属于普米族。在这里,陈哲一直在开展一项名叫“土风计划”的工作,目的是将村子里的一切,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这个活儿,陈哲已经干了6年。

    玉狮场,在森林的深处,离最近的集镇也有20多公里。苞谷、青稞和羊,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几百年前就是这样,现在也基本上没有变化。

    普米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过去,民族的历史、传统,以及最珍贵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都靠民歌、舞蹈、手艺和祭祀仪式来传递。

    从2002年开始,陈哲组织了一个传习小组,让这些普米族的年轻人向老人们学习那些即将消逝的东西,这种学习过程就是他开创的“土风计划”的主要内容。

    6年来,这个由七八个人组成的“土风小组”去北京、上海、桂林等地的大学和剧院演出过,还上过中央电视台。新的生活,不仅让年轻人重新认识自己和外面的世界,更给了他们表达的勇气。表达,是一种权利,对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

    20多年前,陈哲也是这样的年轻人。1986年4月,在离开工厂3个月后,陈哲获得了一次表达的机会。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这一年,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策划为“世界和平年”组织一场“百名歌星演唱会”,这个建议马上得到了东方歌舞团的全力支持。“百名歌星演唱会”的方案已初步成型,辞职后的陈哲加入了歌曲创作的队伍。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歌曲中出现“爱”的字样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是,像陈哲这样大声发出“让世界充满爱”的呼唤,还是挑战了很多人的思维惯性。

    1986年5月,《让世界充满爱》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演出。10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演唱会的实况录像。

    1986年,“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以各种全新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就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演唱会上,崔健演唱了《一无所有》。也是在这一年,“朦胧诗”开始流行。很多人来找陈哲,让他写以“爱”为主题的歌词。

    完成《让世界充满爱》的创作1个月之后,陈哲离开了喧嚣的都市,前往山西北部的乡村。“我一直觉得在城市生活很幸福,非常的绿色、非常的繁荣;当那个地方(黄土高原)一望无际、沟壑从横,就一张脸,然后那张脸上长了几棵草,那就是树,树底下拴一头牛,一望无际没有东西。这么多年了,就这块土地给了中国这么大的刺激和力量,我很感慨。”

    回到北京两个多月之后,陈哲连一行字都没写出来。“到了11月和12月之间的一天,我到传达室去打电话想要拿一个什么东西,突然听到呜呜的声音,那个声音我特别熟悉……”陈哲回忆说。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此时,陈哲不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成了黄土地大家庭中的一员。他的脑海中充满了澎湃的联想:我们的祖先埋葬在这里,我们的父兄在这里耕作,多少母亲、妻儿在这里送我们远行,又在这里等着我们回来……建立在血缘纽带上的家族亲情,在几千年的岁月里维系着这个伟大的民族,来源于家的亲情和温暖,支撑着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在最恶劣的情况下坚持下去。

    “寻根”文学和“西北风”歌潮,在同一个时间开始撞击人们的视觉和听觉。1988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5名参赛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演唱《黄土高坡》。最终杭天琪获得了一等奖。

    西北风刮遍大江南北已近20年了,陈哲的名声也早已传扬了出去。2002年,云南的兰坪县邀请陈哲为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写一首“兰坪之歌”。

    写歌的目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希望城里人听了之后,能来这里住上几天,听听民歌、看看舞蹈,或许兰坪丰富的矿产资源还会吸引他们前来投资。

    在“采风”的过程中,一个普米族老人演奏的“口弦”深深打动了陈哲。一个月后,他再回到那个村寨时,却发现老人已经去世了。这样的事情,陈哲经历了不止一次。

    “(老人)在我眼前眼睁睁地一个接一个走掉,你心里有一种巨大的冲动,有责任去管管这件事,能不能尝试不让他们就这么断然地没有了,他走可以,挡不住,但能不能传下来呢……”

    陈哲就这样留了下来。开始,当地的百姓很尊重陈老师,因为“土风计划”是利在千秋的事情。但是,当“利在千秋”和“功在当代”发生冲突时,人们有些不理解陈哲了。2005年,玉狮场希望修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对这项工程,陈哲有保留看法。一些媒体担心生态会遭到破坏,工程停了下来。

    陈哲希望找到一条绕过原始森林的路线,为此,他还专门找了上级部门。但是,工程过于浩大,事情不了了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土风计划”叫好不叫座。即便是多年的朋友、合作者,也不能完全理解他的选择。

    陈哲和女儿现在住在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汽车,很少买衣服。他比较看重另一些东西,一些别人不太看重的东西。在商品极为丰富的今天,玉狮场的许多老人每年依然要亲手织一些布。这些布的实际用途也许很小,但是,老人们固执地认为,儿女们只有穿上这些布做成的衣服才暖和、舒服。

    玉狮场村边有一座水磨坊,村里已经没有人能说清它是什么年代建起的了。山寨中的每一户人家都有磨坊的钥匙。碾好的苦荞、玉米就堆在磨坊里,从来没丢过。

    陈哲追求的是一个“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用多少钱也买不来,一旦损坏,用多少钱也补不好。这个家园曾经就在我们身边呵护着我们,现在它似乎已经远在天边。陈哲却执著地想要把它守住。

    2008年10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在深圳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表彰“改革开放”30年来30首最有影响力的歌曲。陈哲的《让世界充满爱》、《黄土高坡》、《同一首歌》入选。

    时代会挑选诉说自己情感的歌者。

    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一个民族的爱与胸怀、一个民族不曾放弃的梦想,我们共同走过的30个春秋里那些触动心灵的美好情感,就这样被同一首歌唱了出来。

    电视报道见今晚20时央视经济频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