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
星期
双城记

燕京大学能否重现辉煌?

梁子民 毕文昌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24    [打印] [关闭]
    梁:经过多年协商,司徒雷登的骨灰于今年11月中旬在杭州安葬,受到各方好评。司徒雷登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一生对中国怀着友好的感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同情受侵略的中国人民,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他被日军关进监狱达3年多。抗战胜利后曾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曾经为美国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作出努力,未能成功,只好离开中国。中国人知道他的名字,主要是因为毛泽东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根据这篇文章的观点,过去国内舆论对司徒雷登多为负面评价。这次骨灰安葬表明,官方对他的评价,将会趋于正面,以对华友好人士定位。

    毕:综观司徒雷登的一生,与其说是个外交家,不如说是个教育家。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都贡献给了燕京大学。重新评价司徒雷登,必然引出重新对燕京大学进行历史定位的问题。近年来,民国时代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国立大学,都得到了正面的评价,南开大学等私立大学也得到了正面的评价,但燕京大学这样的教会大学,还没有得到正面的评价。实事求是地弄清这个问题,恐怕比解决司徒雷登身后的个人归宿更有意义。

    梁:我认识一位先生叫张定,今年80多岁了,是毕业于燕京大学的一名老共产党员,他对这个问题有过分析。他说,燕京大学曾被一些人说成是“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因为燕京大学是美国人创办的私立大学,曾设有宗教学院,校长司徒雷登是美国人。其实,在燕园内,学生、教职员工都有信教或不信教的自由,也有相信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思想的自由。各种进步民主的社团活动,包括基督教的活动,都是自愿参加。宗教学院规模很小,设在校园边缘的一座小楼里面,学生人数也极少。司徒雷登一生致力于燕京大学的中国化与现代化,并且得到切实的成功。在我国医学界、新闻界、外交界、教育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工科学乃至国家领导人中,都可以看到不少燕京大学历届毕业生的名字。他们是专家、学者、教授和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拔尖人才。燕京大学一共存在33年,规模不大,在校学生从未超过1000人。但是如今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就有50多人,加上各学科的学部委员、学术带头人、专家、教授就更不胜数了。若以院士数目与学生人数相比,恐怕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燕京大学是比例最高的。燕京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历史的事实。特别是1949年后中国外交界、新闻界以出身燕京的学生为基本力量,中国的社会学、历史学研究,从吴文藻到费孝通、林耀华,从顾颉刚、容庚、邓之诚到何炳棣、瞿同祖、冯家升、谭其骧等,都和燕京有关。这些年来人们对燕京大学的评价,在事实上也已基本趋于正面。

    毕:的确如此,人们熟悉的作家冰心,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外交部前部长黄华,《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谭文瑞等,都是燕京大学毕业生。为制止非典流行而受到国人尊敬的蒋彦永大夫,也是燕京大学毕业生。燕京大学为中国培养的非常优秀的人才太多了,举不胜举。说燕京大学的水平当时在中国居于前列,在世界进入一流,我觉得并不过分。

    梁:燕京大学本着“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校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在专业水平,还是在人格修养方面,今天国内的许多重点大学,恐怕难以望其项背。当然,这种时代的落差,不只是学校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

    毕:可惜的是,燕京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初院系调整时,被分而治之,合并到北大、清华等院校去了。从此,燕京大学在中国消失。改革开放以后,燕京大学校友会恢复了活动。许多老校友都有一个心愿,就是恢复燕京大学。现在,燕京大学校友们陆续老去,最年轻的也快80岁了。他们在有生之年看到母校重现辉煌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

    梁:在经济领域,人们已经认识到像“文革”那样“破四旧”是愚蠢的,老字号的价值是宝贵的。同仁堂、全聚德这些老字号的招牌本身就是天价的无形资产。其实在教育领域道理也是一样。名牌大学的校名本身就是无形资产。某些上市公司,都知道要借清华、北大的校名造势。新建一些没有历史传统的院校,不如恢复一些历史上的名校。名校的精神,是无价之宝。只让燕京啤酒流行,不让燕京大学再生,实在说不过去。

    毕:现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连年提高教育投入,想在中国办出世界一流大学。然而,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不光是一个钱的问题。光靠巨额资金,未必能办出好的大学。更重要的是要有包容的胸怀,营造适合大学发育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

    梁:中国现代大学的历史,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对于以往的历史,各个时期,在不同的现实处境下,得出不同的评价,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在今天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果还原真实的历史,对现实更具启发意义。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