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
星期
他耗时5年,周旋于古玩市场、拍卖公司、造假基地之间;他亲历香港走私通道,暗访学者、古玩商贩和走私犯,他写下《谁在收藏中国》,揭露中国文物市场的幕后真相。他担心“人们的灵魂被金钱吞噬”,所以,不得不喊上“这么一嗓子”——

文物市场有多黑

本报记者 从玉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24    [打印] [关闭]
    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指着商代的“铜觥”,对身旁的父亲说:“爸,看,这个我们家有。”走到“官窑贯耳瓶”边,她说:“这个,我们家有。”看到“骑驼乐舞三彩俑”,她又说:“爸,这个我们家也有。他们也都在潘家园买的吧?”

    吴树一直好奇地跟着这对父女。这个记者去过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可却是第一次在这样“神圣的地方”,听到这样的话,而且出自一个小姑娘之口。

    回家后,吴树立刻打开电脑,他甚至控制不住自己敲键盘的手,“叭叭”不停,一直敲下去。5年来,吴树暗访国内古玩市场、拍卖公司、文物造假基地,他说自己“深深受了刺激,必须说出真相”,因为,“我怕人们的灵魂被金钱吞噬。”

    12月19日,北京,大风,零下8摄氏度。在一家瑞士咖啡厅,58岁的吴树摘下他的红围巾,刚落定,就指着记者带的他刚出版的《谁在收藏中国》一书说:“我可不指望当畅销书作家。”

    “我写这本书,完全是由着性子,喊一嗓子。O型血,爱冲动!”他说。

    5年前,这个某家电视台的领导跟普通人一样,对文物一无所知,“看胎”、“看釉”、“听声”这些行话,他一句不懂,他更不知道一些造假的诀窍,比如陶瓷用x线照射后,每一秒钟会将釉面老化程度提早200年左右。

    他入行纯属偶然。一次,九江的朋友告诉他,九江市的一农民在河边挖到了一堆“烂罐子”,让他去看看。他随了几个朋友就去了。

    一到农民家,农民正在拿稻草擦罐子。事后,他才知道,刚出土的陶瓷文物,一般都得风干半个月,再拿毛刷子轻轻刷去土,最忌讳刚出土就又擦又洗。

    10件东西,擦了8个,外面的釉很多都擦掉了,只有两件还没来得及擦。没擦的一个罐子,一边像个鸡头,一边看着像个火炬。他给浙江懂行的朋友打电话。朋友说,快去出土现场,看砖是不是一头高一头低的“塔砖”。吴树随老农一看,果然是“塔砖”。于是,朋友断定,这是西晋的“鸡头罐”,那个所谓的“火炬”,就是鸡尾巴。

    一谈价钱,10件东西,老农要1800元。吴树二话没说给了,同去的朋友嘲笑他:“就这堆破罐子?你是不是扶贫来的,给这么多!”

    可回到北京,请行家一看,这批“烂罐子”全是“老货”,值几十万元。吴树一下子就傻了。

    在初次告捷的刺激下,吴树就成了“每天8万客流量的潘家园的寻宝一族”。那时候,他疯狂地一麻袋一麻袋地买古董,花了10多万元,可结果请专家一看,全是假的!

    “像过山车一样,癫狂了一把”后,吴树感觉到,这行当水深,“不是一般人玩的”。于是,他开始研究潘家园,因为,这里以“近乎机器生产的速度,创造出无数个财富神话”。

    一张几代人趴在上面吃过饭的方桌价值数万元、一只老祖母的泡菜坛子价值十几万元,一副挂在堂屋里都嫌寒碜的旧画价值几十万元……

    一位卖肉的,偶尔拿5斤猪肉换了一张发黄的老画,画上连作者章都没有,却盖了三代皇帝的鉴藏印章,人人都说是赝品,不料却被人高价收了去。数年后,这幅老画现身美国纽约拍卖会,落槌187万美元(合1600万人民币),创下了当代中国古代书画拍卖的世界纪录。

    一位柳先生,在潘家园50元淘回一只天蓝釉红斑钧瓷洗,被妻子嘲笑“一只患有红斑狼疮症状的烂碗”,拿着装洗衣粉,后来被人2万元收了去,结果这只碗被国家博物馆做碳14测试,证明是宋代的钧瓷,最后以600万元转让。

    潘家园“捡漏儿”的财富童话,吴树听了太多。可听到看到更多的是败家的,上当的,走火入魔了的。

    在采访中,他发现有个做发财梦的人,光“成化斗彩鸡缸罐”,就收了500多只,可惜全是“假货”。吴树还拜访了一个河北的大企业家,企业家花了上亿元买了1000多件藏品,可真品不上10件。

    他在潘家园发放问卷调查,发现95%的人是用来投资,5%的人用来收藏。也就是说,中国绝大多数文物收藏爱好者都是揣着一夜暴富的美梦,杀上淘宝之路的。

    朋友告诉吴树:“现在从事文物买卖的回报,已经远远超过了贩卖毒品和军火,而且安全、体面、文雅!你要是搞到一件大器,出手就是几百上千万元甚至几个亿,相当于贩卖上吨重的毒品。”

    在潘家园转转,吴树总能发现些呆呆傻傻的“古玩虫”:他们神魂颠倒、目光直视,回家喝茶盯着自家的杯子,吃饭看着盛菜的盘子发呆,出门在外踩到一块石头,也要捡起来仔细端详,生怕放过一次点石成金的机会。

    为了弄清那些假货的来源,吴树化装成文物贩子,甚至掏钱买假货,取得信任,暗访造假村。怕说外行话,他还花了一万多元钱买专业书、音像制品。

    他还暗访过安徽的一个文物贩子。这个文物贩子,在合肥城郊一块废弃的棉花地里,建造了一个在全世界文物市场呼风唤雨的地下“青铜王国”。后来,这个文物贩子被判刑,香港乃至国际文物市场的青铜器,竟因此而价格飞涨。

    他还得知,曾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竞相收购的一个仿制“北魏陶俑”,被公安部门查出,实际上出自河南洛阳村民高水旺家。他家的后院堆满了唐三彩,这种“高仿品”,甚至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荣誉证书,并以此在工商局注册,照章纳税。

    走完一个个“青铜器村”、“陶俑村”,吴树感慨:“现在造假技术之高,别说仪器,有的连神仙都分不出。还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除了造假,还有盗宝。吴树说,近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发掘的古墓,未被盗墓贼染指的不到5%。难怪新疆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感慨,他们是“跟着盗墓贼搞考古,尽捡他们剩下的破烂。”

    如今,中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已是一片繁荣景象。在中国,热衷于艺术品投资的爱好者,已经有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可这个泱泱大国,真是文物大国吗?

    一组数字让吴树吃惊不小: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总量,超过了国内馆藏文物的总和,中国博物馆现有的文物收藏总量,不足美国一家博物馆系统的十分之一。

    中国的文物,正在以这样的速度流失——某天,仅4个海关,仅5%的抽检率,就查获了走私文物15512件。

    吴树到香港中环的荷李活道和上环的摩罗街暗访,摸清了国宝外流的几种方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带工”,即随便找个往返香港内地的菜农,往菜担子中一放就轻松过关了。还有的通过邮件快递、装在箱板夹层、混在一模一样的工艺品里走私过关。

    几年的采访下来,吴树觉得这一路越走越黑。“文物市场这个黑洞深不见底啊。”他感叹道。

    “到底有多黑?”有人问他。

    吴树拍拍《谁在收藏中国》漆黑一片的的封面说:“比这黑皮书的黑皮肤还黑!”

    有人把中国的拍卖公司形容成“刚刚开屏的金孔雀”,吴树却说:“那是只黑乌鸦!”

    吴树就亲自参与了一场“左手卖给右手”的拍卖游戏。他说,许多拍卖公司知假拍假,甚至公然宣称,拍不了值钱的真东西,只拍“有卖相”的赝品。

    他收集了大量名人打假资料。

    画家韩美林曾直言:“北京有家拍卖公司卖了800多张‘韩美林’,全是假画,市场上流通的韩美林的画99%是假的。”

    拍卖会上,中国“画僧”史国良多次发现仿制他的假画,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建起个人网站,公开打假。

    70多岁的老画家杨红太,曾在北京一家拍卖公司,当场指着赝品说:“这不是我的《打水姑娘》!”可拍卖公司态度模糊,就是不认错。

    89岁的吴冠中现在很少鉴定自己的作品。原因很简单,因为艺术市场上,他的“假画太多了,忙不过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即使他鉴定是假的,造假者和拍卖行也得不到法律的追究,艺术品不保真,成了拍卖行的潜规则。

    一位收藏人以253万元拍得署名为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吴冠中看到此画后,气愤地在画上写下“这画非我所作,系伪作”,并签上名。

    “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啊。”吴树苦笑着说,“这假画本来一钱不值,可正因为有了吴老这话和签名,却让它成了重要的文物!”

    每次看到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遍地开花地热播“鉴宝”节目,吴树就愤愤地换台。他希望“国家整顿这些节目”,因为,这对文物保护来说,“是场灾难”。

    他解释说,电视误导了全民藏宝热,那些精彩的估价环节,误导了观众:似乎,一件宝物能卖多少钱,便决定了它的全部价值。

    只有看到主持人王刚,他才会放下遥控器,静静地坐着等着那一刻:王刚手持护宝锤,高高抬起,锤落声起:“去伪——存真”!赝品碎了!

    “那才叫痛快!”吴树坏坏地笑道。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