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会议的催眠效应
我发现,在这则新闻后面,网友们的留言立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网友说:“没什么奇怪的,在那种环境下,如果镜头里出现一个人认认真真地在做笔记,那才让人惊诧。”还有网友干脆直言:“中国的会太多了,而且多半是无用的会,不抓紧这个时候睡,更待何时!”
我虽然反对公仆们在工作时间内会见周公,但会场变梦乡,主要的责任不在与会者,而在会议的主办者和报告人。正是冗长沉闷或空洞无物的会议,对与会者产生了催眠效应。讲话人长时间的空话套话,与会者除了听了无新意的报告外不需做任何事,难免打瞌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防范和破解会议的催眠效应。
首先,就是要让会议内容变得实在,抛弃空话套话。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主题为例,其实有关部门完全可以围绕它设计一场富有实际意义的好会议活动。衡阳作为湖南内陆地区和广东发达地区的连接区与缓冲带,其实也在过去30年当中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别的不说,光拿曾经臭名昭著的“衡阳火车站”由乱到治的历程来考察,就足以发现当地很多有关改革开放的经验和教训。
其次,会议的方式非改革不可。笔者这些年来经常出席一些国际会议,深感这些会议的效率。比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议主讲人的演讲时间不被允许超过15分钟,演讲者通常被要求站着发言,演讲人和听众多数被安排了互动提问和讨论时间,等等。这些安排,其实也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因为人的精神保持集中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分钟。而站着说话,也会促使演讲者放弃空话套话,追求实在和精彩。
其实,这样的办法,很多官员并非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一个简单的规律和道理,多年来却不能被中国官场接受呢?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官僚主义作怪,演讲者的很多话,其实也不是说给听众听的,而是说给不在场的上级听的,他用废话、套话、空话向上司表明忠诚态度的同时,也让会场的听众毫不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