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体制服务改革开放 健全法规构筑长效机制
与改革开放30年相伴相随,我国质检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年来,各级质检部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质检工作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机构改革不断深化 走上依法治质轨道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工业生产中质量差、消耗高、品种少、效率低等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在企业恢复质检机构,普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强对职工的质量培训。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对外贸易连年大幅度增长,人员出入境迅猛增加,作为对外贸易重要保障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得到高度重视。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迅猛发展,一些企业片面追求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导致出现质量滑坡,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199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质量工作会议,开始用市场机制和行政监管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加强质量监管,完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制度,实行日用消费品“三包”制度,建立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以及大型成套设备的质量监管办法。
1988年,国务院将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国家经委质量局合并,组建国家技术监督局,并赋予行政执法职能,初步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标准化、计量、质量三位一体的质量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起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相结合的质量监管制度。
进入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9年,国务院对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在不断理顺质检管理体制的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颁布实施《计量法》、《国境卫生检疫法》、《标准化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我国逐步走上依法治质的轨道。
进入新世纪,200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强调“立足以质取胜”,“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对质检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质检事业迈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提高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不断涌现。我国重大装备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明显提升,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40%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消费类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幅度提高,纺织服装产品品种多样,电视机、洗衣机、家用空调等家电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质量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高性能计算机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普遍高于两万小时,通信网络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音频视频、新型显示器件等产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质量水平;工程质量明显改善,一般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均在90%以上,重点工程优良率达100%,三峡大坝、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质量和建造技术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围绕“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质检部门积极改革检验检疫通关模式,以高质量提升竞争力,以高质量促进出口,使更多的产品、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用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的服务,树立起良好的“中国制造”的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高位增长,2007年超过两万亿美元,成为第三大世界贸易大国,我国出口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有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企业自律意识不强的情况下,质量领域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质检部门一直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尤其是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来,在总结以往打假治劣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连续以食品、农资、建材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产品为重点,建立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推进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组织开展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形成比较完整的打假工作机制。
自2001年以来,全国质检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1315万人次,立案查处案件126万起,现场处罚案件58万起,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229亿元,移送公安司法机关1445起,追究刑事责任87人。
特别是2007年,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经过专项整治,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得到普遍增强,质量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加强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性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及时跟踪国外先进标准,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标准总水平明显提高,标准化体系日趋健全。
计量工作不断加强。全国已经建立178项计量基准,其中6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铯原子钟等新一代量子基准达到国际尖端水平,同时,民生计量和能源计量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组织制定重点耗能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标准,在工业企业广泛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大力开展管理体系认证和强制性认证,积极推行农产品认证和节能认证,基本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认证认可体系。在完善认证认可法律法规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的同时,逐步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认证认可监管体系,有力地促进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已经建立。我国基本形成以国家质检中心为龙头,省市级检测机构为骨干,县级检测机构为基础的全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24700个检测能力和水平能够满足全过程实施质量安全检测的需要。
本报北京12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