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
星期

让总理最痛心的民生大事

——评《一个医生的救赎》
贺绍俊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30    [打印] [关闭]
    《一个医生的救赎》是中国一名普通医生陈晓兰与医疗腐败作斗争和自我牺牲的真相实录。近两年,陈晓兰的事迹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她本人也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一个医生的救赎》就从她的故事说起,作者把国家总理最痛心的问题摆在了最开头。用总理自己的话说就是,“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解决得更好”。关乎中国百姓生命和健康的医疗,成了让总理最痛心的问题,可见其问题的严重性。该书作者朱晓军要通过陈晓兰的“作战”,来揭露问题,在彰扬陈晓兰的过程中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正义终归要战胜邪恶,世界不可能划归给魔鬼,中国的医疗界也不可能让‘百年魔怪舞翩跹’。只是,人们要记住天使在战争中付出的代价。”

    书中写到,陈晓兰在虹口区广中地段医院理疗科担任医生时,发现医院使用的“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是有问题的器械,于是她坚持不懈地通过各种方式反映问题,设法终止这种治疗仪的使用。告状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在讲述这一过程时,作者不仅充分展现了陈晓兰的勇气和正气,也讲述了几个受害者的受害状况以及他们参与告状的经历。他们的怨恨、无奈、无助,以及他们在参与告状中的焦虑和恐惧,通过作者的客观叙述一一呈现出来,其批判的指向非常明显。陈晓兰一次又一次地进京“反映问题”,官员见着她的第一句话都是“陈医生,你又来反映问题了”。几年里她进京34次,每一次都直指医疗腐败。

    陈晓兰执著精神的背后则是社会可怕的医疗腐败。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作品的最后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掌握着行政大权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SFDA),因为只有权力的官僚主义,特别是权力的腐败才会纵容医疗的腐败,才会使医疗腐败像野火一样四处蔓延。

    与新闻报道不同的是,作者朱晓军以一种自觉的知识分子意识,深化了对陈晓兰这个人物的认识。朱晓军是这样理解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脊梁,不论什么时候,知识分子都不能丧失良知和操守。同时他也要求自己:写作者不仅需要文字的素养,更需要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思考和剖析的能力,更需要有良知、魄力和胆识。在朱晓军笔下,SFDA的官员是“球技精湛的‘足球门卫’,不论什么问题都能挡在球门之外,或把它踢回,或传给他人。”稍稍让人们感到欣慰的是,通过陈晓兰的不懈努力,SFDA部分官员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他们有的被绳之以法,有的被“双规”、被撤职。新上任的SFDA领导终于会握着陈晓兰的手说声“感谢”。

    正是服从于“对现实进行深刻思考和剖析”的目的,朱晓军没有把这部纪实作品写成单纯的讴歌英雄之作。朱晓军之所以对陈晓兰表示敬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陈晓兰对医疗腐败的疾恶如仇在他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此他把重点放在写陈晓兰的斗争上,通过陈晓兰的斗争来揭露医疗的腐败现象。

    《一个医生的救赎》是质朴的,质朴的精神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回归,回归到纪实作品最原初的意义上来,回归到纪实作品最火热的、最有社会影响的上世纪80年代。当然这种回归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倒退,而是更加意识到这些年来,人们所丢失的纪实作品的勇敢、锐气和直面现实的大无畏精神。曾有一度我们的纪实作品写作变得有些不伦不类起来,在文体上越来越显出严谨和娴熟,在精神气质上越来越柔软、责任缺失、鲜有刚性精神。纪实,是公共知识分子监督社会、维护正义的适时报告。它的核心,就是它的人文理想和精神价值的至上性!

    《一个医生的救赎》 朱晓军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出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