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洋策划让中国动漫伤自尊了
中国人有句俗话,意思是说即使你没吃过猪肉,并不影响你看见过猪跑。同样第一次来到中国的美国动漫专家道尔顿·格兰特也表达了这层意思:“以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为创作题材不一定非要亲身去体验。只要充分尊重、了解当地的文化,中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创作视野延伸到中国之外。”
这样的逻辑似乎不大符合我们长久以来以“深入生活”为中心原则的创作习惯。更让中国动漫人难以接受的是,《功夫熊猫》讲的纯粹是一个美国式的励志故事,偏偏却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功夫”和“熊猫”。为什么这么好的文化元素,我们天天都能看到却视而不见?从当年的《花木兰》到今天的《功夫熊猫》,中国的动漫人一次又一次地向自己发问。
原创能力不足,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动漫的软肋。2006年我国动画片产量达到4.2万分钟,2007年更是比2006年翻了将近一番。可惜,在产量迅速膨胀的同时,国产动画的质量并没有同步提高。一项针对中国青少年最喜爱动画作品的调查显示,日韩动画占60%、欧美动画占29%、中国内地和港台原创动画仅占11%。据统计,目前我国有800亿元的动漫市场缺口。自己填补不上,自然有眼热手快的洋动漫前来掘金。
如果说中国房地产最要紧的是,第一地段,第二地段,第三还是地段;中国动漫就是,第一创意,第二创意,第三还是创意。
中国漫画不是画功和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故事有问题。不止一位专家说过这样的话。《功夫熊猫》中娴熟运用的3D技术让人叹为观止,但中国动漫人也完全能够做出来。拿2007年中国首部二维传统技术和三维技术结合的动画电影《小兵张嘎》来说,在技术上它并不比任何国外动画电影逊色,可它的知名度和传播力都相当有限。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一位大学生观众给出的理由是:“这部电影制作非常精美,但是,我不会去影院买票观看。对我来说,这个故事太熟悉了,它的情节甚至对白都和真人电影毫无差别。”
有业内人士曾悲观地把国内动漫企业比作国外企业的“加工厂”。许多观众并不知道,《功夫熊猫》四分之一的前期制作是由我国深圳的一家动画公司完成的。《功夫熊猫》的市场总监表示,他们要的不是票房,而是今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延伸产品的市场。目前《功夫熊猫》的制作方正在向全国销售7套17种延伸产品。而且,取材于我国民间传说的动画片《白蛇传》也即将由《功夫熊猫》的制作方开拍。为什么自家的资源我们就不会好好利用?看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感叹还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