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眼中的梅兰芳:从索取者到给予者
据不完全统计,电影《梅兰芳》目前全国票房收入已过亿元。在如今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的环境下能取得如此成就实非偶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协办的“电影《梅兰芳》学术研讨会”上,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山认为,一段时间以来,在电影实践中存在着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割裂的创作倾向,为了占有市场而忽略影片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的情况时有发生,而《梅兰芳》无疑是一部成功实现了艺术和商业有机结合的文艺大片。
著名作家莫言指出,如果要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电影、戏曲、小说还是美术作品,都必须从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传统当中寻找灵感和创作素材,这方面,《梅兰芳》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作为影片导演,陈凯歌也坦言创作过程的艰难,不仅要考虑商业上的因素,更要思考电影作为媒介在文化上的传承功能。他认为,就目前情形来说,拍摄一部有质量的传记影片是比较困难的,“拍摄像梅兰芳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人物,难度就更大。”而严歌苓作为一个很好的作家,仅仅这个剧本就写了七稿。电影的拍摄更是煞费苦心,耗时7个月零10天。
“我想通过《梅兰芳》去实现一种心愿,用电影去担负起宏大但并不空洞的责任。”研讨会现场,陈凯歌表示,这部影片只要观众来看,就是支持和鼓励。他是带着诚恳之心和感恩之心,想和所有的电影人一起,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地去铸造中国的电影梦,这个梦想不仅是电影的繁荣,也包含着在价值观上,电影能够更多地宣扬国家和民族的大义,让人们能够通过电影相信、吸收这样的价值观,崇尚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价值选择。
正如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所说,陈凯歌导演身上有两种情怀:中国本土电影情怀和北京电影制片厂情怀。陈凯歌已与梅兰芳融为一体,他的电影人生也是从一个索取者到如今的给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