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星期

最后的圣诞礼物

本报记者 蒋昕捷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2-31    [打印] [关闭]
    郁炳隆教授的追悼会在12月27日举行。二分之一世纪以来,他是南京师范大学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

    直到几个月前,他还一直在学生身边,给他们讲“过去的故事”。这个圣诞节凌晨,他因肺癌晚期在医院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终年72岁。

    在他一手创建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整代的学生、学生的学生,都叫他“老郁”,或者脱口说成“老芋头”。

    一次,2005级的学生走进课堂,发现气氛有点异样,不仅座位特别挤,到了课中还有人献花、拍照、索要签名。有人神秘地说:“你知道吗?我们是老郁的关门弟子!”

    事实上,一年前的这个时候,2004级学生也自以为是他的关门弟子,还特地为此举办欢送会,表演节目、献辞献花。

    在2005级学生面前,老郁诚实而又颇不好意思:“每一届的学生都以为是我的关门弟子,连我自己都这么想,真的。”但是一到来年,院里去请他说,学生们都等着听您的课呢。“我这把老骨头就又出现在这里了”。

    “我深深惭愧,非常对不起去年给我举行欢送会的同学们。不过放心,你们应该是我的关门弟子。”每一年他总是这样宣告退休,但不久又重新回到课堂。

    老郁常为自己的江阴口音抱歉。每逢第一节课他总是先抱拳拱手:“对不起,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还请大家多包涵。”台下随即有人嘀咕:“这是普通话吗?”

    口音不妨碍他跻身学校三大“铁嘴”。他上课滔滔不绝,有时讲到兴头上还反串一把,以至于同学们不熟悉《日出》,但都记得讲着江阴话的陈白露。

    “想知道陈奂生是怎么上城的吗?”眼见“80后”的学生对《陈奂生上城》不感兴趣,老郁弯着腰,把头一低,模仿老农初次进城时的窘态。等“陈奂生”买了顶新帽子,好戏就像卓别林的幽默剧一样上演了。“一个老头喜不自胜,反复摸自己的脸,传神的样子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同学们至今说起“陈奂生”仍是忍不住笑。

    最后一次表演时,一位留校任教的学生无意从教室外经过。他忽然意识到,“陈奂生”老了,佝偻的肩膀跟耳朵差不多高,但他的表演仍跟10年前一样投入。

    在老郁坚强的外表下,隐藏着身体日渐衰弱的现实。熟悉他的同事说,他愿意给别人看“好”的那一面,其实他上完课,累得都走不下楼梯。有一次,学生们在新校区的工地上看见个“建筑工人”,坐在路边狠狠抽烟,走近一看是刚上了五节课的老院长。烟雾散尽,他才有力气爬上校车。

    上课抽烟是不对的,这是老院长给老师们定的规矩。但有时烟瘾犯了,实在熬不住,他会礼貌地向学生告假:“抱歉,给我5分钟。”

    5分钟后,他回到讲台。“总有人劝我戒烟。”老郁一脸严肃地说,“我们家的老鼠都是闻着烟味长大的,我要是不抽了,它们怎么办?”

    老郁的热情、幽默甚至烟味儿成了学院的象征,每年的毕业典礼,学生们都等着他发言。

    “物欲横流,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他一字一顿地连用3个成语描述院墙外的世界。台下懵懂的学生迟疑片刻,笑作一团。在笑声中,老郁与他的学生约定:“现在,让我们彼此多看一眼吧,多看一眼,就少一眼。10年后,如果上天还挽留我这个老头,我一定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到校门口去接你们。”

    老郁没能实践他的诺言。追悼会上周六举行,数百名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为他送行。到场的许多学生都收到了一盒绑着缎带的比利时巧克力——这位圣诞节去世的老人留给学生最后的礼物。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