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6日
星期

想办艾滋孤儿幼儿园的志愿者

——防治艾滋病青少年爱心大使陈闰茹速写
本报记者 董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06    [打印] [关闭]
    陈闰茹离自己的愿望又近了一点。2008年12月15日,她在北京得到了一笔企业资助,艾滋孤儿幼儿园有了些基础。这是陈闰茹在防艾工作上的最新努力。作为一名志愿者,她5年来始终坚持在自己的道路上,为消除艾滋病带来的误解和恐惧而不懈工作。

    联合国一项报告指出,2007年一年内的新发艾滋病感染中,15~24岁的年轻人占45%。发展中国家能正确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年轻人,男性只有30%,而女性只有19%,在中国,这一数字也仅有41%。我国政府于2006年启动了为期5年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活动。活动中,一群热心公益、不惧病魔的年轻人涌现出来。他们中的佼佼者被评为防治艾滋病青少年爱心大使。陈闰茹就是其中的一个。

    2004年暑假参加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陈闰茹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了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材料。她发现,农村青年对艾滋病相关常识的掌握率几乎为零,在接受相关文字资料的时候他们大多羞红了脸,不好意思把资料接过来带走。他们说:“我又没有这种病,看了做什么?”

    同去的大学生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了解相关的知识,包括陈闰茹自己也不了解多少。“三下乡”回校以后,陈闰茹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学校里的学生社团特别多,有娱乐性的、公益性的……但是没有进行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的学生社团。于是,她琢磨着吃这个“螃蟹”。

    在校团委老师的支持下,陈闰茹着手拟章程、跑报批、贴海报、印报名表格,忙得团团转。她的工夫没有白费,短短一个星期就有102名同学报名参加了“昆明大学‘青春红丝带’协会”这个防艾社团。

    如果只是社团内的自娱自乐,那么新生的防艾社团恐怕意义有限。协会建立以后,陈闰茹和救世军/云南省红十字会“爱咨家”艾滋病咨询服务中心取得了联系,把社团里的同学介绍到那里去当志愿者,参与到社会上去做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各项宣传活动。

    2005年9月,陈闰茹成为昆明市防治艾滋病义务宣传员——那时候国家行动还没有启动。次年4月,她获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发的“携手儿童青少年,携手抗击艾滋病”青少年“爱心大使”荣誉称号。

    对于艾滋病,陈闰茹有自己的见解:“艾滋病人,把艾滋两字去掉,他们只是一个病人,把病字去掉,就只剩下人字。是的,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同情,更不是怜悯,而是平等。”

    陈闰茹相信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她说,只要让大家都了解艾滋病和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就会用更温暖的眼光看待那些不幸的人。

    事实上,家人的支持是陈闰茹最坚强的后盾。“为什么要做志愿者?”陈闰茹重复着记者的提问,略想了想,她抱歉地笑笑说:“还真没有想过为什么,反正我做这些事,爸爸、妈妈、哥哥他们都挺支持的,而且我做这些事情时心里也挺高兴的。”妈妈一直支持女儿的志愿者工作,唯一反对单薄的女儿去献血:“1.7米的个子只有50公斤,还去献血,简直是不要命了?”

    近来,陈闰茹一直在忙着筹办艾滋孤儿幼儿园。她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了解到,截至2005年底,中国约有14万名儿童因父母患艾滋病失去双亲或父母中的一方。尽管已有90%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得到政府的经济和政策支持,但是他们仍时常被同伴排斥于学校和集体活动之外。“我想在这方面做点事。”陈闰茹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