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清谈:一种抗拒姿态?
2008年12月26号下午,博雅清谈第五期活动从两点持续到5点。三个小时中,对话的主题是“传统学科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北大中文数字化研究与成果展示”。
博雅清谈首次举办于2008年10月30号,活动举办的目的,用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的话说,“只希望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让同事有兴趣、有心情坐下来,不计功利地畅谈学问、探索真理——既超越柴米油盐,也超越论文和课题。”
“清谈”一词,原指魏晋时期士人畅谈玄理的风气。“‘博雅’二字,除了有活动举办的地点之意外,还有博学和雅趣的意思,这是对学术自由的一种鼓励。”陈平原如此解释。
博雅清谈举办第一期,“燕园故事”的主题即吸引了众多退休老教授,严家炎、谢冕、乐黛云等悉数到场。会后,北大中文系孔庆东老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今天这个会,久违了的一种感觉。坐在这里,马上回到了那个学生年代。”
“博雅清谈”即是这么一个小众型的聚会。“我不想把这样的讨论形式拓展开去,变成热热闹闹的演讲会,或欢欢喜喜的嘉年华,只是希望我们这些人文学科的老师们,能在这几个小时内,思考问题,真诚对话。”对于现在大学教授的“过于忙碌”,陈平原颇为感慨——当今大学老师忙着做课题,忙着演讲,忙着开会,没时间关注同事在干什么,更没时间互相交流了。
然而,在当下全球化时代,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主流,在经济、法律等热门院系的挤压下,文史哲渐渐沦为边缘学科,它们还可能担负起普及传统文化、传播人文理想的历史责任吗?而北大中文系所走的,仍然是一条不太实际的老路。两位前任系主任,费振刚教授主张“以不变应万变,以保守求发展”,温儒敏教授主张“守正创新”。刚卸任不久的温儒敏在一次研究生入学典礼上,曾告诫学生:“既然选择了学术道路,就不能太现实,“不能‘为用是图’”。
这不能不令人产生质疑:是守正创新求独立,还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对于中文系所要承担的责任,温儒敏在一次接受纽约大学学生的访谈时说:“有些人期待中文系承担起挽救国学、改变人文失落的责任,这是做不到的。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要坚守最基本的人文道德精神,并且将之付诸积极的建设。”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市场和潮流的骚动下,试问,有多少人还能坚守着“人文”这一亩三分地?在此情形下,博雅清谈,不见得关注家国理想,也不见得指涉社会民生,所坚守的,或许不过是一种对于现代浮躁学术风气的抗拒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