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爷爷是知县
这个活动很是红火,内乡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知县后裔可向内乡县政府捐赠知县的有关资料,内乡县政府再根据情况按相关政策予以现金奖励,知县后裔享受县内景区免费的优惠措施。内乡县政府将在适当时机举办“内乡县衙知县后裔祭祖”活动和专题文艺晚会,还将筹备举办“内乡县衙知县后裔专题展览”,并出版《内乡知县后裔名录》。
对此,我首先关注的是,这要花多少钱?从报道中看,明显需要花钱的就有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对知县后裔进行奖励、举办文艺晚会和祭祖活动、筹办知县后裔专题展览、出版知县后裔名录等。但从元朝至今七百多年过去,232位知县的后裔可能已经繁衍到非常之多,对大量不知真假的知县后裔进行甄别鉴定,就是一件非常费时耗力的工作。
而当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知县后裔们赶来参加活动时,路费食宿又将是怎样巨大的支出?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再保守也得数百万投入吧?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县级政府,拿出这么多钱搞这样的活动有必要吗?
有没有必要,就看这样的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要张扬怎样的价值观。
政府本质上是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历史上的县太爷的后裔们是谁,与公共利益有什么关系?当地老百姓谁关心这样的问题?谁愿意为了弄清这些而花出不菲的款项?如果让老百姓投票,我估计没有多少人会同意把大笔的金钱投在这些不急之需上。甚至可以说,专门为该县从古至今的县长们的后裔搞这样的活动,是在张扬官本位、特权论、血统论,政府拿公共财政去张扬这样落后而腐朽的价值观,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可以想象,河南内乡县历史上的232位县太爷,虽有某些奋发有为、造福地方的清官,但肯定也有尸位素餐、鱼肉百姓、搜刮地皮的庸官贪官。对于清官进行一些纪念或许还有必要,而花钱纪念贪官庸官就沦为滑稽。
对于官员后裔来说,更无“众里寻她千百度”予以特殊优待的必要。在民间,有人愿意掏钱为某些历史上的官员的后裔树碑立传,那是他们的私事,而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兴师动众地将他们特意从人群中挑选出来,给予优待和礼遇,给人感觉是政府对待民众是以出身论英雄、以出身画圈子。内乡县政府的这种做法反映了一种十分错误的价值导向,是在利用政府的影响力抬高官员及其后裔的地位的同时,贬抑了大众的地位,挫伤他们的心灵。
寻找知县后裔这个被一些人称赞为很巧妙的“点子”,开了一些地方政府哗众取宠的又一恶劣先例。如果各级政府部门把所有古代官员的后裔们召集起来搞活动、树碑立传,那祖上找不出官的小小百姓怎么活,还真成了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