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8日
星期

出台汽车产业振兴规划 目标不能仅是救市

本报记者 黄少华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08    [打印] [关闭]
    与救房市“亲者痛,仇者快”的社会反响不同,在救车市这个问题上,行业协会、汽车厂家和消费者出现了一边倒的呼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业已经连续数月出现销量环比、同比双下滑。

    近日,记者获悉,发改委已将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递交给国务院。由于涉及多个部门,需待国务院进行协调并批准后方可正式对外公布。据了解,在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包括多项救市措施,如按照排量减免购置税,鼓励新能源汽车,扶持汽车金融、汽车信贷,鼓励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政府采购时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自主品牌汽车等。

    据介绍,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正在制定扩大内需的十条规划和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钢铁业和汽车业的规划已经制定出来。这些规划既着眼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又着眼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成熟一个,执行一个。业内人士普遍预测,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有望于春节后正式出台,该方案旨在保证中国汽车市场维持10%左右的增长。

    对于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汽车业来说,振兴汽车产业规划无疑是最好的新年礼物,也是“速效救心丸”。曾多次上书国家相关部委的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饶达认为,车市与房市有根本区别,房市价格的泡沫很高,因此救市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出现越降价越持币待购的尴尬局面;但车市无泡沫,如果降低车辆购置税,扩大汽车市场的目的能立竿见影。“汽车降价3%~5%可促进汽车销售增长10%左右,降低汽车购置税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将是巨大的”,他认为,这将使扩大内需的两台最大的“发动机”——楼市和车市,能真正启动一台,并且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相比,不会是负值。

    饶达告诉记者,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养路费和油价下降,减轻了车主负担,但没有直接鼓励用户购买汽车。如果同时降低车辆购置税率,降低购车者的花费,就可扩大汽车的销量,有可能使车市的增长率跑赢GDP的增长率。还将使汽车业率先反弹,带动相关行业复苏。

    去年12月25日,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第三次上书相关部门,建议国家放宽汽车贷款条件,实施与房地产消费信贷利率相似的政策,逐步推动住房公积金向住房与汽车消费公积金的转型。汽车消费信贷也和出台燃油税、减免购置税一起,成为振兴汽车产业规划的重要内容,被看作救车市的“三板斧”。

    据了解,振兴汽车产业规划的宗旨是扩大汽车消费,拉动内需,鼓励小排量汽车的发展,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鼓励汽车产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可以说,振兴规划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救市,也不是简单的扩大内需,而是对中国汽车产业的重新规划,是汽车产业实现节能减排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林雷认为,在过去几年中,A00级市场份额持续下滑,从8.4%下滑到5.1%,A0、A和B级车市场相对稳定。2008年第三季度,各级别车市场同比增速大幅度下滑,只有C级车保持小幅增长,A00级下滑幅度最大,B级车也有较大幅度下滑。也就是说,尽管2008年9月1日国家调整了不同排量汽车的消费税,目的是“抑大扬小”,但小型车的市场份额仍在不断萎缩,大排量轿车和SUV的份额却不断扩大。这一现象,与节能减排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调整消费税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为什么收不到相应的效果呢?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理事长张晓虞认为,这说明政策的力度还不够大。如果把振兴规划狭隘地理解为救车市,很多长远目标就很难实现,甚至可能有悖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把振兴规划等同于救市的弊端还在于,认为车市是可以“救”的,汽车企业等、靠、要,忽视自身竞争力的增强,忽视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

    事实上,此次振兴规划的相关“救市”措施,即便没有面临经济形势不好、汽车销量下滑的外界环境,也应该尽快出台。近些年来,我国汽车工业高速增长,但由于政策不到位,导致汽车消费结构畸形,出现大排量热销、小排量滞销的局面。此外,地方政府和汽车企业盲目上项目,出现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小、乱、差的局面非但没有改善,还扩大化了。

    按照排量减免购置税,鼓励新能源汽车,扶持汽车金融等政策,坊间已经呼吁了很多年,相关部门也一度拟出台,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此次,集中多个政策修订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是冲着救市来的,但事实上,这些政策如果制定得好,获益的绝不仅仅是眼下的车市,而是汽车业的长远发展。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