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9日
星期

用一生,倾听地球的心跳

——记地质学家、中国地科院地质所火成岩室主任杨经绥
新华社记者 邹声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09    [打印] [关闭]
    杨经绥不善言辞。石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长年在荒无人烟的野外从事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与石头对话成为他最擅长的交流方式。从一块块石头身上,他倾听着地球的心跳,探寻着地球的秘密……

    “和高原有个约定”

    最美好的青春,杨经绥和青藏高原“相守”在一起。1977年大学毕业后,杨经绥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工作,第二年就参加了铬铁矿研究队,前往西藏进行科研。1980年到1985年,他则在青藏高原昆仑山的崇山峻岭里,专心进行蛇绿岩和地幔岩研究。

    在藏北高原从事地质考察,条件极为恶劣,生活十分艰辛,每年都有七八个月在野外。但杨经绥感觉自己“如鱼得水”。这一段时间,他负责东西昆仑蛇绿岩研究,与他人合著了《昆仑开合构造》,奠定了昆仑山蛇绿岩研究的基础和格架。

    1986年,杨经绥公派到加拿大达霍西大学留学。研究海洋钻探的导师霍尔学风严谨,给了他很深的影响。“导师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为人正派、谦和、严谨。”他回忆说,“每星期一上午十点导师约见我时,会在门上贴张条子,并把电话线拔掉,不让任何人打扰我们师生交流。”

    杨经绥有机会在加拿大继续从事研究。但完成博士后学习前夕收到的一封新春贺信,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94年春节,当时的地质所所长给海外留学人员发贺信,提到所里正在进行中法合作开展青藏高原研究,欢迎大家回来参加。

    “看了这句话我很心动。出国前我就在昆仑山工作,对青藏高原有情结,就像一首歌中唱的‘我和高原有个约定’那样。”杨经绥说,自己好像听到了高原的呼唤。

    岩石敞开“心扉”

    雪域高原,让无数科学家魂牵梦萦,有无数奥秘等待人们去探寻。对杨经绥来说更是如此。1994年回国后,他几乎跑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

    高原没有辜负热爱它的人们。它通过岩石,向“爱慕者”敞开了“心扉”。杨经绥由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创新性研究成果——

    1996年10月1日,杨经绥和往常一样,不断用地质锤轻叩高原上的岩石。突然,一种红绿相间的石头吸引了他。这是在板块碰撞时的高压—超高压作用下才会形成的特殊岩石——榴辉岩。

    此后,杨经绥和他的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北部柴北缘发现和厘定了长达350公里的榴辉岩和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变质带,并首次在北秦岭发现金刚石。这两条超高压变质带很快被国际著名超高压变质专家标注在全球超高压变质带分布图上。杨经绥等还据此提出,在我国中部西起阿尔金—柴北缘,东经秦岭,至大别—苏鲁存在一条横贯东西4000公里长的巨型早古生代及印支期的超高压变质带,为重塑中国南方板块与北方板块碰撞汇聚、再造中国古亚洲构造体系及世界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这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地球科学杂志上发表,在地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2000年以来,杨经绥及其研究团队从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陆续采集了数吨矿石和岩石样品,并开始了为期10年的艰苦细致的室内研究。让杨经绥欣喜的是,他们从中首次发现超高压矿物柯石英和被锇铱矿包裹的原位金刚石,并通过研究证明该柯石英曾经是来自300公里深度的斯石英。这些重要发现改变了传统的“铬铁矿浅成成因”的论点,提出了新的深地幔成因假设,对地幔新矿物和地幔动力学的研究和铬铁矿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度十大科技进展第一名。

    2005年,杨经绥带领他的团队出现在位于俄罗斯北极圈内乌拉尔山的崇山峻岭,取回了珍贵的铬铁矿石和岩石样品,并从中发现千余粒金刚石。该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具有潜在的重要经济意义,在美国地球物理年会上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2006年杨经绥等在西藏的野外调查中发现,拉萨地体中有一条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这一重要发现改变了前人对青藏高原构造格架的认识,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当年的十大科技进展,基于该发现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

    30多年情系岩石,杨经绥也得到了丰硕的回报。他负责或参加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本人也成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学学科带头人,获得了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先进工作者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再苦也心甘”

    热爱地球科学,喜欢野外工作,对岩石有感情——杨经绥喜欢这样回顾自己当初的选择、评价30多年的研究生涯。“喜欢就有动力。”他说,“对科研来说,首先是要做喜欢所做的事情,才能长年累月做下去。”

    “喜欢就有动力”——杨经绥为自己热爱的地质科学付出了全部。长期在野外工作,经常趟冰河,在雪地上入睡,让杨经绥经常腰痛难忍。但他坚持每天早起洗冷水浴,一年四季跑步锻炼,为的是一旦有需要,就能拿起行李奔向高原。

    不仅是病痛,就是死神也无法挡住他奔向野外的脚步。1997年,杨经绥的实验室和中法专家合作考察可可西里地区,一场巨大的暴风雪突然而至,差点让他们全军覆没。最终,他和队员们以无比的毅力和勇气,最终成功走出了那片被冰雪覆盖的无人区,带回了大量的一手科研资料。

    2004年10月3日,杨经绥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带着学生在西部地区开展野外调查,途中遭遇严重车祸,断了1根锁骨和4根肋骨。生死攸关的时刻,在救护车不够的情况下,他忍着巨大的疼痛,让学生先上了救护车。

    车祸一个月后,杨经绥从病床上爬起身,前往海南组织第一届全国岩石学和动力学研讨会;半年后,身体还没有完全痊愈,杨经绥又带领他的团队,出现在北极圈内的无人区。

    杨经绥虽乐于吃苦,却不善于请功。他对取得的成果,对获得的荣誉,总是十分低调:“我做的谈不上成功。现在正赶上国家对地质工作投入大,项目比较多,经费充足,设备也先进,成果自然就多了……”

    据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