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9日
星期

建立心灵关怀制度

本报记者 闵捷 通讯员 白皓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09    [打印] [关闭]
    在四川省应急志愿服务总队的一次培训课上,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格桑泽仁说了两个字——“快乐”。格桑泽仁说,大灾之后的心灵创伤往往在半年后表现得比较明显,现在如果能教给灾区同胞获得快乐的方法,那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大大缓解了。

    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长、四川“5·12”灾后心理援助指导小组组长邓明昱教授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在地震这种创伤性事件后,事件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最为严重,这种障碍是一种延迟性、持续性的身心反应,而且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以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为例,对重灾区南投市的自杀率统计显示,女性在1999年大幅上升;男性自杀率的增长则有滞后的现象,到2000年及2001年大幅上升。

    邓明昱表示,PTSD患者不但具有自身的独特病理特征,还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某些患者的严重程度甚至达到合并诊断严重的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

    对于已经出现的一些极端事例,许多心理学工作者认为这是灾区心理危机干预的制度空白所致,而对于长期处于工作重压下的干部而言,这样的心理干预更是一个空白。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陈秋燕建议,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灵关怀制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心理工作者有秩序、有目的、有成效地在灾区开展工作。外地进入灾区的心理专家,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培训当地的志愿者,既然外地专家不能在灾区长久工作,就要力图将扎根灾区的心理学工作者培养得更专业。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卢勤认为,应加强灾区干部、群众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制度化、系列化、常态化,用专业手段引导大家调节心理平衡,进行心理保健。

    对于未来的工作,卢勤建议,首先应该在灾区建立长期工作站,人员定期轮换,对灾区干部、群众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对灾区内有受助需求的人,做免费、持续的单独咨询;第二,要将心理讲座在灾区系列化,形成一种制度,目前的讲座关注亟待解决的情绪和躯体化问题,如果长期安排讲座,可以更深入地讲解如哀伤处理、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职业与家庭冲突等内容,这样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三,建议专业心理援助人员与大众传媒合作,共同发放实用性很强的心理学资料,同时在纸质媒体上连载心理学游戏、自我放松方法、心理调整策略的小文章,并辅以电视和广播的宣传。

    陈秋燕特别提醒心理学工作者,进入灾区后尽量把自己和灾区群众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减少自己的优越感,同时要宽容灾区群众的一些行为、举动,尽量拿出每一项举措的具体实施方案,建设性地开展工作。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