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9日
星期
天津团组织做乡村旅游新文章,开通第一条青字号旅游线路

“沙窝萝卜”搭上旅游快车

本报记者 张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09    [打印] [关闭]
    42岁的天津农村经纪人郭芝振卖萝卜4年有余,这些天的生意无疑是最让他兴奋的。从2009年第一天开始,他突然忙得应接不暇,顾客除了来自天津市区,还有从北京、河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远道而来的。镇上的旅游巴士络绎不绝,外地牌照的小汽车也屡见不鲜。

    这位农民的业务是如此繁忙,以至于元旦那天,他的嘴巴还在对着电台的话筒说话,耳朵里就传来顾客的埋怨:“走不走,走不走?拔萝卜去!”

    “我现在是拿萝卜当水果卖,”郭芝振高兴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分三个等级,最好的萝卜,10块钱一个!”

    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的特产“沙窝萝卜”,是当地最为驰名的蔬菜品牌。古时它曾是宫廷贡品,2008年又端上了北京奥运会和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餐桌,乡亲们提起来就眉开眼笑。

    隆冬时分,咬一口,脆嫩多汁,“沙窝萝卜赛鸭梨”!

    对郭芝振的生意来说,2009年1月1日是个分界点。平均算来,他此前的日销售量是二百多箱萝卜,此后的销量是四五百箱,翻了一番。

    1月1日,是中国沙窝萝卜文化旅游节开幕的日子。萝卜节是第二次举办,人气远远胜于上届,不为别的:今年同时启动了一条都市农业观光游线路,2000多名游客当天涌入了天津西郊这个小镇。没有谁是空手而返的,手提肩挑的不只是沙窝萝卜,当地开发的礼品蔬菜,也成了抢手货。

    这条线路,是共青团天津市委帮助设计的,由天津中国青年旅行社负责开发。

    郭芝振还记得去年的萝卜节,“来的人很少”。这一次,为了招揽客人,他特地一大早就在萝卜节开幕式会场附近摆起了摊位,供人免费尝鲜,又在一只翠绿的大萝卜上刻上自己的电话号码。被吸引来的游客之多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预先准备的20箱萝卜,很快被人们“抢”着品尝一空。刻在萝卜上的电话号码,也成了“萝卜热线”。

    如今,郭芝振更多的时候是坐在家里处理订单、接待客人,乡亲们沿街叫卖萝卜的故事,真正被这位繁忙的农村经纪人当成往事来讲了。他很有信心,“萝卜是个大市场”。

    据辛口镇党委书记陶卫民介绍,辛口是天津的蔬菜之乡,5.35万亩的耕地主要种植萝卜、芹菜、韭菜、甘蓝、菜笋、茄子、大白菜等40余个品种,蔬菜年上市量1.8亿公斤,是全市最大的菜篮子生产基地。沙窝萝卜种植面积就达1500余亩,年产1350万斤。

    为了让“沙窝萝卜”品牌叫响,辛口镇去年开办萝卜节,邀请了30多家旅行社和30多家宾馆、饭店的董事长、总经理到场观摩。但陶卫民事后总结,这对游客的拉动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剪彩一完,人就走了的话,没用!还得靠游客拉动”。

    2008年10月,下乡调研的团天津市委书记刘道刚注意到了辛口镇的这一苦恼。辛口是他的基层联系点,听说此事后,他当场联络组织有关专家和天津青旅、镇政府负责人论证,建议在萝卜节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用一条固定的旅游线路为这里提供稳定的客源。

    经过多方反复论证,主要面向市民群体的辛口都市农业观光旅游专线诞生了。高新农业核心区、都市小菜园、高档农产品销售、农耕文化巡游、休闲度假、民俗文化活动等元素构成的乡村观光项目,串成了一条旅游热线。

    在这条线路上,游客能在水高庄两万多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里见识到200公斤重的“南瓜王”、每株出产4000公斤的西红柿树、空中甘薯、高空茄子、长柄葫芦等80多种新奇植物。可以到第六埠的精品农业观光园采摘绿色蔬菜,欣赏“兰花之王”大花蕙兰的名品展览。还可实地考察“沙窝萝卜”的原产地,了解此处300年的萝卜历史文化。市民还可向种植户预订一块地,由农民负责提供种植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市民吃上“租种”来的沙窝萝卜。

    为了让这条线路成为津郊农村观光旅游的经典线路,天津k青旅通过旗下40多家门店加以推广,并与外地多家旅行社合作,特别推出京津城际列车旅游专线,吸引北京市民到这里领略田园风情。

    “以前说起农村游就是‘农家乐’,这次是生态农业和新农村的概念,有旅游观光,又有消费空间,游客反映不错。”天津青旅总经理孟宪林向记者介绍,多亏团组织牵线,这条线路不仅给小镇带去了人气,也为旅行社创造了可观的效益。考虑到当地的接待能力,天津青旅目前将辛口的客流量控制在500~1000人之间。

    “节庆活动没有旅游设计,是很难做好的。我们和青旅是长期合作关系,还有很多旅游资源逐步在开发。”陶卫民说。更让他深有感触的是:“共青团组织性强、发动性强,长于策划、善于服务。这次,团组织为农村旅游市场的开辟、农产品销售的拉动甚至辛口镇的整体推广所提供的无私援助,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团天津市委书记刘道刚则对本报记者感慨:“这条旅游线路就是通过下基层‘下’出来的。下基层,一个是了解情况,另一个是让基层了解共青团。让基层青年看到团组织的力量,让乡镇领导看到青年干部的作风,让人看到共青团是扎实的,是可以依靠的。抓基层,抓基础,怎么抓?每个地区差异性太大。对于天津这样的直辖市来说,一定要千方百计谋求乡镇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的支持。我们必须找好共青团服务中心工作的切入点,用工作项目去支持他们,也赢得支持。”

    记者还了解到,天津南郊的津南区也准备在团组织的帮助下,做一做乡村旅游的文章。

    本报天津1月8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