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天然气之争谁会成为最终的输家
乌克兰面临对欧洲的信誉危机
对俄、欧、乌三方来说,冬季已成为能源战的天然季节。如果说2005年年底、2006年年初的俄乌天然气风波只是让欧洲对俄产生恐惧心理的话,那么几乎整个欧洲被冻僵的事实使得俄欧立场迅速靠近,而欧洲对乌的不满非常明显。
1月10日,俄、欧签署建立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与运输监督机制议定书。而此前表示加入俄欧天然气供应系统调查委员会的欧洲公司已达到10家。按照俄方理解,独立观察机制将对乌天然气运输系统各设施进行调查。一俟观察员开始工作,乌方就应恢复向欧洲供气。同时,奥地利的Wolf Theiss公司受匈牙利Emfesz天然气公司委托,针对俄天然气停止转运欧洲这一事实向卢森堡国际法院起诉乌国家天然气公司。
Emfesz公司承担着俄气输往欧洲的法律义务。媒体分析认为,此举是根据1994年欧盟通过的法案,利用世贸组织条款保护自身商业利益。针对因能源冲突引发的国家信誉危机,尤先科总统在10日对外表示:“乌将向欧洲开放他们感兴趣的所有天然气运输系统……我们想再次向观察团展示,乌完全履行了过境国的义务。”他还指出,希望俄方也允许乌方观察员进入俄监测站。
同时,乌总统国际能源安全问题特别代表波格丹·索洛科夫斯基表示,考虑到乌克兰、保加利亚和摩尔多瓦的友好关系,尤先科总统已命令用本国资源向这两个国家提供“最佳规模的天然气”,其中,经罗马尼亚向保加利亚每天提供200万立方米,向摩尔多瓦提供150万立方米。至于结算与价格等,则要等到俄完全恢复通过乌向欧供气之后再谈。
乌国家天然气公司副总裁弗拉基米尔·特里克利奇特称,总统的命令不会影响到乌的消费水平。有意思的是,他在解读乌总统的这一命令时认为:“乌帮助摩尔多瓦,就如同捷克和波兰帮助斯洛伐克一样。”有评论称,乌此举是在最大限度地避免政治孤立。因为,俄欧监督机制的建立表明,“乌似乎成了自己发起的这场争端的牺牲品。”1月10日的消息证实,俄坚持售乌气价每千立方米450美元,双方谈判破产。这一情形使人回想起去年8月格在对俄军事冒险行动中的惨败教训。那么,乌如此坚持强硬立场到底为何?
天然气冲突背后的权力之争
欧盟负责同俄谈判的波兰总理托波拉涅克在同普京会见时证实,天然气冲突因乌国内政治矛盾而在仍继续。确切地说,“这一政治矛盾就是尤先科和季莫申科的立场冲突”。这一看法在乌国内得到了证实。1月10日,乌总统秘书局副局长罗曼·别斯梅尔特内对媒体表示,内阁本应为这场冲突负全责,但似乎季莫申科总理把自己排除在外了。
据称,总统尤先科在去年年初就责成政府与莫斯科进行天然气数量与价格的谈判。特别是在国际油价走低的背景下,乌俄价格谈判对乌是非常有利的。“但季莫申科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为什么到年底了还没有签署协议。她也没有提起秋季时面对电视媒体作出的慷慨许诺,即很快签署2009年天然气供应文件”。别斯梅尔特内由此认为:“在欧洲支持乌、俄进行天然气斗争时,我们的总理却表现得像俄罗斯的同谋。”
曾经的橙色联盟内讧由来已久。自2005年以来,尤、季矛盾往往随着国家经济危机而律动。季莫申科这位“美女总理”也屡屡凭借她的“模糊而又灵活的手段”摆脱政治困境,并日益挑战尤先科总统的权力。有分析指出,在乌现有的“三巨头”(即尤先科、季莫申科、亚努科维奇)中,季莫申科是唯一在各个领域都有些支持者和有些影响的人物:其能源寡头背景是众所周知的,同时,她同军工集团、金融集团也都有联系。正因为这种资源优势,在乌政坛上,季莫申科始终是比尤先科总统更活跃的人物。然而,在过去的4年里,乌也因此成为典型的因政治进程扰乱经济发展的国家之一。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下,4年的无所作为使乌克兰的政治与经济危机逼近了临界点。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两个月里,乌国内通胀率高达100%,格里夫纳对美元汇率贬值了一半。曾是全苏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却出现了农产品严重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此拨款164亿美元用于稳定经济。
经济危机首先打击了尤先科总统的威信。因此,借助能源冲突引发的经济形势不稳,削弱尤的威信,推动提前举行总统大选以取代尤先科似乎是合乎逻辑的选择。
地缘政治为主还是经济利益为主
如果不考虑权力争斗的话,乌俄天然气矛盾到底为何?要知道,乌拖欠俄天然气债务已非一日。1月11日,乌总统秘书局新闻发言人维克多·巴拉加对媒体表示,俄对乌的“天然气打击”是精心准备的。“只有天真的人才会相信,俄终止出口天然气的真正原因是债务问题”。他认为,俄要用一次性打击解决相互交织的政治与经济问题,这其中就包括控制乌天然气运输系统和一系列战略性企业。更进一步说,乌外交部下属的外交学院对外政策研究所所长格里高利·佩里佩里察在一次圆桌会议上指出:“俄赢得了对格战争,如今这一战果扩展到了国际舞台上,并继续保持着攻势。”根据佩里佩里察的看法,俄对外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不仅在后苏联空间,而且要在整个欧洲恢复自己的领导地位”。
在去年12月17日针对乌15名经济、能源和天然气领域专家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近3/4的人认为在这场冲突中不存在政治压力。问题在于,乌长期不能对现有的天然气运输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却寄希望于保持俄欧天然气通道垄断地位。因此,专家们倾向认为,如果乌当局无力改造运输系统,则交由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管理就是一个合理的出路了。否则,修建绕过乌的天然气管线就不仅有经济和技术上的理由,而且会得到欧洲的政治支持。
考虑到格鲁吉亚的先例,乌克兰的强硬或许带来的不止是停止供气的后果,更有可能是加速俄修建““北线”和“南线”替代线路。
本报巴库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