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3日
星期

“隐性就业族”增多提示国家完善社保体系

66%的人表示会考虑“隐性就业”, 50%的人认为推出“准就业”机制是务实之举
本报记者 肖舒楠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13    [打印] [关闭]

    

    2008年12月24日,来自四川的家政服务人员在北京西站留影。他们当中包括应届大学生、震区受灾群众,经过简单培训,他们将进入工作岗位,满足春节期间北京家政市场需求。

    远舟摄

    “您是否因不知道给小孩儿取什么名字而抓狂?您是否厌烦了一个人逛街、旅游?您是否在为室内装修而苦恼?如果有这些需要,您都可以联系我。”小凡的名片上,写着“自由职业”几个字。

    小凡去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设计专业,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理想的职业不是‘朝九晚五’、‘两点一线’,我更愿意当自由职业者。至少我没在金融危机里‘宅着’,还月入近5000元。”

    如今,很多像小凡这样的人同样能够自食其力,他们通过打一份或者多份零工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人把他们叫做“隐性就业族”。翻译、自由撰稿、室内设计或网上开店,这些行业里就聚集了不少“隐性就业族”。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对1118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59%的人表示自己身边存在“隐性就业族”。

    “隐性就业”是金融冬天里就业的权宜之计?

    据了解,很多高校在就业率统计中,包括了隐性就业人数。以上海市某师范大学为例,该校2005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7.53%,其中隐性就业比例高达30.41%。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隐性就业族”的人数会有所增加吗?

    本次调查显示,66%的人明确表示会考虑“隐性就业”,也有34%的人表示“没有考虑过”。

    “这样的方式更自由,也更积极。”小凡身边有十来个“隐性就业”的朋友,都是这两年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偶尔聚在一起闲聊工作心得。“如今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有两年工作经验,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所以‘隐性就业’不失为一种就业前的‘热身’。”小凡说,金融危机下他们不想“猫冬”。趁着这个时候充电,积累经验,只是一个缓兵之计。等过了金融危机,他们还是希望能够正规就业。

    调查中,13%的人赞同小凡的观点,认为“隐性就业”是金融危机下就业形势趋紧时的权宜之计,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增加将来就业的砝码。同时,26%的人认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有兴趣和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于是出现“隐性就业族”;19%的人认为“隐性就业”不是人人都行,毕业生不能盲目选择“隐性就业”。

    花君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三年前,刚毕业的他决定“抛开陈旧观念自立门户”,做起了自由翻译。“我自己建了个网站,对要来中国旅游的外宾发出邀请,做他们的‘贴身导游’。但月入万元的我却讨不到老婆。”花君笑言,他相过几回亲,对方家长一听他是“自由职业者”便脸色大变,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因为我们将来的生活没有保障啊,谁愿意把女儿托付给我呢?”花君说,经历过几次失败的相亲后,加上现在生意不如往年,他一心想加入求职正规军。

    调查显示,对于“隐性就业者”,12%的人首肯国家应予立法保护,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11%的人认为,要维护“隐性就业者”的权利,首先应该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9%的人认为社会首先应对“隐性就业者”多一点理解和支持。

    “‘隐性就业’确实能解决金融危机下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杨立雄说,但是目前来看,“隐性就业”只是把问题和矛盾后延了,没有治本,“我国老龄化时代步步逼近,人的寿命在增长,一些年轻人还没有意识到参与社会保险的重要性。但他们终将老去,也终将需要医疗和养老保障。”

    杨立雄认为,如果要以“隐性就业”的方式根本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必须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但由于这个群体流动性大,统计有困难,加上他们收入不稳定,硬性要求他们个人负担社会保险是不可能的。国家只有通过引导的方式吸引他们参保。比如对非正规就业者可以让他们个人交20%的养老保险,国家出8%;个人交6%的医疗保险,国家出2%。”除此之外,如何交纳个人所得税,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新课题。

    此外,杨立雄还建议非正规就业者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比如北京市,参加该保险的人一年要缴纳100多元,国家补贴300多元。这样一来,非正规就业者也有了保障,另一方面也稳定了国家秩序,减轻了国家的负担,缓解了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困难情况。”

    50%的人认为推出“准就业”机制是当前的务实之举

    为了缓解金融危机下的就业难问题,2008年12月19日,国家推出“准就业”机制,预计明年将解决100万以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据了解,“准就业”是学生在“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的过渡阶段,最早由教育部下属的国家软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创造并推出的。有网友留言表示:“‘准就业’机制是另一种解决金融危机下就业难问题的缓兵之计。”

    调查显示,50%的人认为,“准就业”当然比不上“一步到位”的就业,然而在现实背景下,却不失为务实之举;49%的人认为,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准就业”能弥补学生的这一缺憾,为学生择业提供机遇;26%的人认为,“准就业”制度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好办法;25%的人认为,“准就业”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准就业者”的人数也有待扩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乔新生指出,大学生在就业前的实习环节存在缺失,国家在分配教育经费、制订教育规划时,并没有把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培训纳入到规划之中。如今国家推行大学生“准就业”机制正是在努力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是明智之举。

    “但要正式启动‘准就业’机制还需要诸多条件。”乔新生教授认为,高等院校应当在资源配置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建立必要的就业前培训设施,添置必要的培训模拟装备,大胆引进就业培训专项人才;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各个高校就业人数,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企业也可以参与就业前培训计划,优先录用合格的岗位人才。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