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3日
星期

从“中国芯”到“世界芯”的飞跃

——记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
本报记者 吴晓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13    [打印] [关闭]
    “‘星光中国芯工程’以创新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实现了中国无‘芯’历史的突破,开创了中国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时代。”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星光中国芯工程”10年成果与展望报告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对这个年轻集体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0年里,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将“星光中国芯”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不但实现了几代中国集成电路工作者的梦想,更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引领国际市场的重大突破。

    “中国芯”终结中国无“芯”历史

    2001年3月11日,年仅33岁的邓中翰和伙伴们奋斗1年多了,这一天委托加工的第一款芯片将从首都机场接回。所有参加实验的人早早来到公司等着,晚上11时多,当这款芯片成功地从实验设备中清晰地展现出数据图像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我们成功了!”

    “星光中国芯”打破了国外芯片生产的垄断格局,彻底终结了中国无“芯”的历史。“没有自己的CPU芯片,我们的信息产业大厦就如同建立在沙滩上。”几年前,当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为中国IT产业的“芯”病发出如此感叹时,作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130年来第一个用5年拿下理、工、商3个学位的高才生,邓中翰和来自郎讯贝尔实验室的张辉、惠普的杨晓东等人把事业的舞台从硅谷搬到了中关村。他们被中国科协原主席周光召力邀回国主打攻“芯”战。共和国50岁生日时,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诞生,“星光中国芯工程”正式启动。

    历经10年的自主创新,“星光中国芯工程”先后取得了8大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大规模产业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申请超过15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取得了全球过亿枚的销售量,产品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使我国在PC图像输入、移动多媒体两大重点应用领域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

    在邓中翰众多照片中,他最喜欢的是坐在办公桌前照的那一张,因为身旁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他说,我们团队都是“海归”,当初出去就是为了有一天回来,爱国是我们共同的情感。

    把技术领先变成市场领先

    “‘星光中国芯’工程的定位不是纯粹的科学研究,而是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以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为目标。”从创立伊始,中星微电子的决策层就清醒地意识到:产品研发并不是单纯地填补技术空白,而是要填补市场空白。

    邓中翰坦言:“瞄准市场空白而不是填补技术空白,把数字多媒体芯片核心技术推向整个行业,让‘中国创造’真正走向世界,是‘中国芯’的一大特色。”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中星微电子果断地避开了CPU和存储芯片等主流市场的激烈竞争,选择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数字多媒体芯片作为突破口展开技术攻关。

    目前,“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销售已经覆盖了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在PC图像输入芯片领域占据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罗技、创新科技、惠普、三星、飞利浦等,都信赖地把“中国芯”作为首选或重要选择。

    为了让“中国芯”成为“世界芯”,中星微电子目前已建立了全球销售代理网络。邓中翰说,中星微电子创办之初便立志成为国际领先的芯片设计公司,目前,从技术含量和市场份额两个重要指标来衡量,这个目标实现了。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电子公司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2008年11月19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宣告“星光移动”手机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突破1亿枚。

    “星光中国芯”研发的成功,不仅在于研制出了技术领先的芯片,而且在于把技术领先变成了市场领先,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工作不会枯燥

    “在中星微,不管是有兴趣做技术还是做管理和市场,都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工程师从没有人觉得枯燥,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工作是不会令人感觉枯燥的。”在首席技术官杨晓东看来,“星光中国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人才匮乏。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芯片设计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储备。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回国是我国芯片产业“补氧”的有效途径,特别是硅谷高科技人才的回流推动了我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中星微电子具有独特的“10%海归人+60%研发人”模式:10%海归人是指公司员工的10%毕业于世界名校,在国际顶级公司从事过研发工作,具有先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且奠定了公司在国际竞争中“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意识;同时,中星微电子60%以上的员工为研发人员,他们大多来自国内顶尖的高校,有着坚实的学术背景和相应的技术能力,每年,中星微电子从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培养研发后备力量;此外,业界也有很多资深的专业芯片设计工程师不断加盟中星微电子。

    10年来,中星微电子坚持学习、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围绕产学研一体化,设立了“北京数字图像集成电路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了产学研结合的“清华-中星微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与微软公司合作设立了“微软-中星微多媒体技术中心”,还经原人事部批准设立了“中星微博士后工作站”,筹备成立“中星微科技协会”,为公司员工的终身学习提供广阔平台。

    本报北京1月12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