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6日
星期
探寻世界经济走势“路线图”

中国有望今年率先走出低谷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宋振远 明金维 周英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16    [打印] [关闭]
    新年伊始,世界各国争分夺秒抓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权威专家表示,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但由于全球反危机与反衰退意识较强,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相互协调,各国投入救市资金空前大,类似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将不会重演,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新兴经济体2009年有望率先走出低谷。

    由于全球性的反危机措施“迅速而有力”,世界银行在发出经济衰退的预警后,最近提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有可能没有预期的严重。”

    一些权威专家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呈现低经济增长、低利率和低通胀等特点,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将降至2.2%。“但由于各国持续不断地出台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比预期好的复苏势头。”

    在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之时,新兴市场经济体却在危机中留下了一抹“亮色”。据预测,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2009年虽将减缓至约5%,但仍高于过去30年4.5%的平均水平。

    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未被逆转

    据世界权威机构研判,新兴经济体增长是从高位回落,发展势头不致逆转。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仍是全球最好的。“亚洲人谨慎投资与量入为出的理念,使其避免了金融危机的更大损失。”陈凤英表示。

    目前包括亚洲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储蓄率在33.5%,而发达国家只有不到20%。“错误的激励机制和过度消费长期植根于美国经济和金融政策中,正是它最终导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

    “美国人应学习储蓄,中国人需要支出。”这是如今一些经济学家的常用语。中国凭借较高的外汇储备、更大的利率下调空间、高储蓄率以及金融机构等的低杠杆率,具备承受和应对风险的多重有利条件。权威专家预测,2009年,中国仍然拥有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长率以及最佳的长期前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如何改革现行的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避免危机再次发生,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表示,目前的金融体系不能适应全球化金融市场的要求,这一体系的有效性存在疑问。在20国集团峰会上,美国领导人也表示,应该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很重要,但它们是建立在1944年经济秩序基础之上的。”

    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中,应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正像难以马上遏止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一样,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是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但无疑,危机为新兴经济体参与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良机。

    中国经济转型正当其时

    历史经验证明,外部经济形势严峻,会对经济调整产生“倒逼”作用,从而为新一轮增长打开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调整同样意味着机会。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的困难暴露出在高增长下所掩盖的结构性问题。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我国当前还存在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低水平建设容易反弹等问题。

    为此,发展改革委提出,严格防止把中央新增的投资用于“两高”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前,以铁路、能源为代表的中国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保障性住房、农村公共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投入逐步实施,灾后重建工作深入开展。

    进入2009年,中国正加紧制定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对国民经济影响深远的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目前,钢铁业和汽车业的规划已制定完毕。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中国1月7日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据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电信运营企业3G投资将达2800亿元左右,未来三年将拉动近2万亿元的社会投资。

    “用财政、货币手段推动经济增长,把扩大内需与产业调整和振兴、与技术改造和创新有机结合,中国的调控措施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说。

    人们相信,经历严冬考验的中国经济,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在下轮经济增长周期中迸发出更加强大的活力。

    据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