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6日
星期

“雪豹突击队”的特战勇士们

姚洪华 罗强 人民武警报记者 沈晓泓 聂鑫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16    [打印] [关闭]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反恐战场上,中国武警“雪豹突击队”队员个个英雄虎胆、身怀绝技,他们凭着过硬的本领和非凡的战绩而闻名中外,令恐怖分子闻风丧胆,为国家和武警部队赢得了无数荣誉。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团队,探访了这群特战精英。

    刘洋——警营“神枪手”

    主人公小传:刘洋,“雪豹突击队”某班班长,二期士官。擅长射击,号称军中“神枪手”。曾远赴伊拉克担负使馆警卫任务,参加过“长城反恐”、“08卫士”、“燕山06号”等大型演习任务,2005年获全国攀登比赛第一名,2004年获总队射击比赛第一名。

    特战队员刘洋,细高个,瓜子脸,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自小苦练弹弓打石子技术,练就了一身百发百中的硬功夫,人送绰号“神弹弓”。

    提起他这个绰号,还得从他新兵时说起。有一次,刘洋不知从哪里听说特战队有个狙击组,就悄悄地问排长:“我想进狙击组,有戏吗?”“想当狙击手,射击必须发发命中10环,你行吗?”刘洋二话没说,掏出随身所带的弹弓,连射三发,50米开外树上的麻雀应声落地,捡起一数,刚好三只。绰号由此而来。

    言归正传。刘洋当兵八年,早已如愿成为狙击手,绰号也由“神弹弓”变成了“神枪手”。一次,总部要开设一个新的射击课目,不仅可配发新式枪械还可以为本单位争光。于是,武警某部和“雪豹突击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一来二去,谁也不让谁。最后,由总部首长提议:两家各出1名狙击高手“比武招亲”,谁胜了新射击课目和新式武器就“下嫁”谁家。

    他们按国际规则,采取三局两胜制,在距离射手55米远处迎面立一刀刃,谁射中刀刃算谁赢。3发子弹下来,刘洋发发命中。在场的领导非常高兴,战友们也羡慕不已。而他却淡淡一笑说,这没什么,练多了,谁都能做到。

    李哲——爆破“王中王”

    主人公小传:李哲,“雪豹突击队”特战队某中队副中队长,中尉警官。精通排爆、引爆等爆破技术,曾参加“中俄合作2007”、“长城反恐”、“08卫士”、“燕山06号”等大型演习任务,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如果引不响,你就不要回国了!”战友的一句玩笑话,至今仍让李哲记忆犹新。说起一年前在莫斯科发生的这段故事,李哲脸上露出了笑容。

    亮剑莫斯科,胜负只在一线间。那次,李哲担负的是现场演习的炸点显示任务:爆炸时间、地点、时机都必须准确无误地掌握,方能保证引爆成功。

    演习前,李哲将所有线路全部检测了一遍,均显示正常。然而,就在演习即将开始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由于俄军车速过快,引爆线被颠簸乱成一团!怎么办?如不及时处理,引爆失败,就意味着联合演习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俄军士兵也毫无办法。紧急关头,李哲临危不乱,掏出携带的匕首,将引爆线割断,并迅速用牙咬开胶皮,重新对接。

    作战命令下达,炸点随即引爆,一秒不差,演习顺利进行。事后,一位战友开玩笑说,如果引不响,你就不要回国了!

    如果说引爆还有规律可循的话,那么排爆却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因素。

    一次,在和公安特警进行的重大对抗演习中,特警自制了红外线炸弹,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对我方构成很大的威胁。

    接到任务后,离演习时间只有一天。“请教专家、查阅资料、研究电子元件……”半天时间,李哲把关于红外线的资料全部研究一遍,获得了很多重要信息。他发现红外线虽然肉眼无法观察,但利用数码成像原理,可以清晰地探明。于是,他将摄像头手机绑在探测架上制成“手机探测仪”,从而一举破解了被公安特警寄予厚望的“杀手锏”。

    “炸弹是难以驯服的野兽,但如果你能真正了解它的性能原理,它也会像温顺的小绵羊。”现在的李哲已经熟练掌握20多种不同类型炸弹的原理和排、引爆方法,成了名副其实的“爆破专家”。

    苏泗军——擒敌“铁砂掌”

    主人公小传:苏泗军,“雪豹突击队”特战队队员,三期士官。擅长擒拿格斗硬气功等擒敌技术,主练“铁砂掌”,参加过“长城反恐”、“08卫士”、“燕山06号”等大型演习任务。

    见过苏班长“身手”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连连称奇——他能够轻松地用手掌、手侧、手背将砖头开至八小块,能够徒手将树皮抓下来。一双看起来和常人并无差异的双手,在苏班长那里,却具备了惊人的力量。

    这双铁砂掌,不仅圆了苏泗军的功夫梦想,更成为“雪豹突击队”执行反恐任务中的擒敌利器。在与恐怖分子近身搏斗时,经常会遇到敌方手持枪支、爆炸物等凶器的情况,发起攻击时稍有不慎,后果就不堪设想。

    苏泗军凭借着自己过硬的功夫根底,利用这双铁砂掌,总结出擒拿穴位、控制关节的战术方法,为精确制敌、最大程度减少伤亡提供了保障。而在特战队员深入敌后、隐蔽接敌的过程中,一旦与敌接触,苏泗军的铁砂掌更可以发挥一掌制敌的功力,无人察觉之间,敌人便已倒地,不会造成部队暴露的危险。

    “一件事,要么不去做,要么就做到最好。”如今自己已经成了班长的苏泗军,仍然记得自己的新训班长熊彬说过的这句话。

    丁坤山——勇猛“蝙蝠侠”

    主人公小传:丁坤山,“雪豹突击队”特战队某班班长,二期士官。擅长直升机索降、楼房突击等攀登技术,参加过“中俄合作2007”、“长城反恐”、“燕山06号”等大型演习任务。2004年,获北京总队攀登比武单项第一,荣立三等功一次。

    攀爬15米高的楼层,沿雨漏管只需7秒5,沿避雷针只需8秒5,沿阳台只需9秒……就是这组惊人的数据,让我们对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士官肃然起敬。他就是“雪豹突击队”中最优秀的攀爬能手丁坤山。

    丁坤山的攀登技术无人能敌,他在下滑方面也是一等一的高手。

    飞身下滑!顺着一根活动的绳索从高楼顶层如高台跳水般纵身跃下。为了练精这一技术,丁坤山的左右小臂都曾经被摔得骨折。现在,他是整个雪豹突击队唯一掌握飞身下滑这一高难度技能的特战队员。

    侧向移位!利用一个结点和一根绳索,丁坤山能够从大厦的一面移至与原先墙体垂直90度的墙体。这一动作,对结点的位置、身体发力的角度和发力的大小都有极高的要求,稍有误差,就会导致身体无法正面进窗。

    破窗攻击!左手持枪右手紧握绳索用力蹬地向前荡出,达到高点后反身利用重力对准目标窗户踢窗而入,给犯罪分子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

    直升机索降!从轰鸣的直升机上顺着绳索如“天兵”般飞速下滑,在短时间内完成兵力垂直转移。作为雪豹突击队攀爬下滑组的负责人,丁坤山还解决了下滑绳上单个挂环容易失误、扣环浪费时间和直升机上动作幅度大不安全的问题,达到了6名队员用时15秒下滑完毕的超快速度。

    田新强——空中“轻骑兵”

    主人公小传:田新强,“雪豹突击队”特战队队员,三期士官。专攻动力三角翼飞行器专业,是空中侦察打击的“轻骑兵”。参加过“长城反恐”、“08卫士”、“燕山06号”等大型演习任务。

    田新强在部队第一次见到了三角翼飞行器。“看上去就像三轮车上绑了个风筝,怪怪的”,田新强这样形容他的观感。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从那以后,这个外形古怪的“三轮车”竟成了他在警营里最亲密的伙伴。

    田新强说,刚开始学动力三角翼飞行器的时候感觉很难。“因为在地面生活惯了,飞上天后很不适应从那么高的地方往下看”,田新强笑着说。然而,凭着刻苦钻研的劲头,田新强还是很快掌握了飞行技术,成了动力三角翼飞行的高手。

    田新强很热爱动力三角翼飞行器这个专业,只要说起动力三角翼飞行,“话不多”的他准能说个滔滔不绝。

    “首先它很安全,是一种安全性非常高的飞行器。”田新强说,动力三角翼飞行器还能担负空中侦察、打击等多种任务,应用范围十分广阔,特别是在飞行中依靠人工采集信息的效率和精确度,远非无人侦察机可比。

    然而,田新强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窘境。随着部队装备现代化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由动力三角翼飞行器承担的作战任务被无人侦察机承担,他和他的“三轮车”上天的机会比以前少了很多。但田新强还是一如既往地钻研着他深爱着的动力三角翼飞行专业,并且带出了两批“得意门生”。

    “只要部队需要,我随时准备飞!”田新强这样说。

    李轲——蓝军小头目

    主人公小传:李轲,“雪豹突击队”特战队队员,一期士官。在红蓝对抗训练中担任蓝军“头目”,是精通多项特战专业的多面手。参加过“长城反恐”、“08卫士”、“燕山06号”等大型演习任务。

    这位来自古城开封的21岁河南小伙儿,在雪豹突击队可算得上是个“另类”:光头圆脸,一身灰色迷彩服,头戴只露“三点”的黑色面罩,怎么看都是个如假包换的“反派”。

    然而,在李轲眼里,黑色面罩却有着两种不同的特殊含义:既是特战队员区别于普通士兵的重要标志,更是鼓动他这个蓝军头目“兴风作浪”的亢奋点。李轲说,每当他把面罩套在头上,不论自己的身份是特战队员还是“恐怖分子”,都感觉自己像只潜伏的雪豹,随时准备出击。

    李轲当蓝军头目已有4年,他把与红军频频交手的经历概括为两句话:当初屡战屡败,如今旗鼓相当。

    四年间,李轲一直对两次红蓝对抗的战例难以忘怀。

    其中一次是李轲当上蓝军头目后不久,在“劫持人质事件”中漏洞百出,被红军侦察员轻易摸清底细而全军覆没。另一次,蓝军劫持“人质”后对红军意图事事预料在先。直到红军发起攻击时,才发现“恐怖分子”们早已混入“人质”中逃之夭夭。

    对于蓝军头目这个头衔,李轲颇为自豪。“当好蓝军头目,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只有把蓝军当好了,才能使红蓝双方在实战中把‘想当然’的错误想法都丢掉,才能成为一流的特战队员。”

    夜幕降临,李轲又准时守在电视机旁看起了国际新闻,反恐新闻成了他关注的重点。“这样可以吸收点养分。”李轲笑着说,“下回对抗保准给红军一个‘惊喜’!”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