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0日
星期

送给中年人的礼物:四十岁那天的雪

——读彭程《急管繁弦》
凸凹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20    [打印] [关闭]
    《急管繁弦》是一部“在场”之书,亦是一部从容之书。彭程的每篇文章,都有“我”在其中。生活的叙述,情感的书写,都是出自自己的真实体验;即便是论理,也是自己悟到的,绝非摘引与衍发。

    现在的散文写作,已技术化了。一粒黄豆可以做成一锅豆浆,似是而非的一茎萌芽,可以速生成一片繁林。文字狂欢之后,无回甘之醪,无确当之论,无捡拾之珠,即便很“大文化”,很激情“百年”,也觉隔膜与无用。以至有人急切呼吁:散文不能这么“乱”,这么“水”,这么铺张,这么欺世!

    彭程清醒的书写意识,使他警惕那种“智力游戏和修辞焰火”式的写作,拨云见日,直抵内心。《母亲的阳台》、《父母老去》、《四十岁那天的雪》、《燕园的半日》、《滚烫的石头》,笔到心随,均与生命的验证有关,把可疑的记忆,模糊的来路,变成了可以触摸的人生经验和情感温度。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当然是为了受用。受用在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他证中确定我证,通过共鸣,强化经验,自我认同;另一个就是汲取他人的人生经验,把有限的“我”变成无限的“我”,使生命强大,强大到足以抵制物化。但是,书籍本身要有折服人的力量,要有可靠的信息,让你能够信任。正如树木的年轮,是生命的纹路一样,书籍的可靠性,也应该源自它对自我经验的真实记载。读可靠之书,让我们内心妩媚,人性盈满;相反,则疑书自疑,徒增迷惘,且感人生虚妄。

    读《父母老去》,我为什么会潸然泪下?因为那里记述的是只有等到父母老去的时候,才能品味到的人生苍凉。直让人感到,父母之老,也是人子之老;虽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个残酷的过程——岁月无情,慨当以慷。作者说:一旦父母离去,对我们而言,也就撤去了一种生命的支撑,割断了一条连接这个世界的牢固的纽带,我们的存在也就颇可疑。他的感慨击中了我心中最柔弱的部分——我们都有父母,我们的父母都在老去,他写的虽然是“这一个”,却是“我们”的——文字打通了作者和阅读者的心灵通道,让我们一起感伤,一起悲悯。

    在《四十岁那天的雪》中,彭程说:“生活在今天,越来越像一个悖论。人挖空心思积累物质财富,以为那样就贴近了幸福,但同时却备感无聊、郁闷,究其根由,大半是因为灵魂亏空。灵魂的库房里货物很多,但从门缝里窥探一下,在最扎眼的位置上,总应该供奉这样的东西:阳光、风、雨、哗哗响的树叶、沉甸甸的谷穗……当然,也有雪,今天这样的雪,儿时那样的雪。”

    他笔下的这场雪,真是送给所有中年人的礼物。中年人的疲惫,不在于生命力的衰退,而在于心灵的物化,以至于作茧自缚,离自然的生态、率真的性情远了。读过他纸上的飞雪,我推窗而望,真想天上顿时就有雪飘飘而下,然后在雪地上把自己摊成个大字,孩子一样地对自己说:感谢生命。

    《急管繁弦》

    彭程著 

    东方出版社

    2008年8月出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