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
星期

网民:从快意恩仇的好汉走向新意见阶层

叶志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22    [打印] [关闭]
    如果说,2008年被称为“网络问政年”的话,那2009年会不会成为“网络公民元年”?日前,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通过写信的方式携手给网民拜年。在信的末尾,汪洋、黄华华使用了一个网络专有名词——“顶”。他们希望广大网友在牛年做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拓荒牛”,“顶”起一个富有建设性的网络社会。(《新快报》1月20日)

    理性、道德和责任,这一公民社会的常识,醒目地出现在写给网民的信中。或许,这样的网民已经大大有别于“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的原始含义。无形中,“网民”不只是“超英赶美”不断跳跃的一组数字,而且正在被寄予厚望,成为一种担当。

    一个基数近3亿且不断增加的群体,无论如何也不能小觑。如何引导这一群体的走向,不但是个眼前的社会课题,更是一个长远的政治课题。大到政府网站,小到个人博客,互联网就是用这样一种技术方式,不仅拉近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距离,而且更拉近了人与社会的距离。那种但见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已成为历史。争相维护公共利益正在互联网上成为现实。

    从游戏、聊天的自娱自乐,到公共事件的参与者和追问者,从只谈风月到关心国是,网民正在完成一种由游侠到公民的转身和蜕变。也许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微言轻,也许是财富分化造成的权利失衡,也许是转型社会伴生的断裂和失落,这一切淤积和发酵的民意在互联世界里得到了释放和尊重。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网民不但披上了政治参与的新外衣,他们的力量也得到了上至庙堂下到江湖的重视。

    如何由“非主流”成为主流,如何由快意恩仇的“好汉”变成“新意见阶层”?仅有约定俗成的自我身份限定和官方的认可与整编,是不够的。毕竟,在这样一个人数庞大的网民世界里,能完成网民身份救赎的只可能是网民自己。否则,仅靠开几条官民互动的网络通道,远远不够。

    正是因为在雪灾和地震中的杰出表现,也正是因为周正龙和周久耕事件的民意接力,这种松散的网络NGO才得到了张扬。才使得人们看清,所谓的“人肉搜索”不只是附在“铜须门”们身上的“原罪”,更有舆论监督的妙用;网民,也不只是一群只知道宣泄的“愤青”和“暴民”。

    对网民身份的确认,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互联网影响力的认可。既不同于渔民的职业认定,也不同于股民的利益诉求,网民之民,是出于民而超于民。这里的民,不再是“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民,而是一群有思想、想表达的群体。正因如此,网民一词才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从边缘走向主流。

    最早把“年度人物”桂冠授予“网民”的《时代》周刊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它是多数人从少数人那里夺取权力,互相无偿地帮助的故事……不是政治家对政治家,伟人对伟人,而是公民对公民,个人对个人。”这话,放在立志把网民塑造为公民的中国,同样适用。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