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2日
星期

聚四海英才 创时代伟业

——改革开放30年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综述
新华社记者 李亚杰 谭浩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1-22    [打印] [关闭]
    1978年末的一天,纽约机场大厅灯火辉煌,几十名西方记者打着镁光灯追逐报道一群特殊的来客。这52位身着统一黑色大衣的年轻学者,就是中国重新开启国门之后,第一批派往海外的留学人员。

    这一历史性的开端,源于邓小平同志半年前作出的一次重要指示,“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对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派出留学生无疑重新打开了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为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开辟了重要渠道。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2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留学热”和“回国潮”

    3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神州大地先是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热”,接着又出现一浪接一浪的“回国潮”。

    “留学热”和“回国潮”的交汇,始自1992年。

    1992年,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发展跨越新的历史高度。邓小平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制定了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1994年,我国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在南京诞生。到1997年,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召开,中国展现出改革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汹涌的留学人员回国潮开始掀起。2000年,美国《纽约时报》一篇长篇报道说,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一个新的“人才回流”时代业已开始。从1978年到1989年,留学回国的只有2万多人。到了2007年底,留学回国人数已达32万人。从2万到32万,“细流”成为浪潮。

    完善政策,拓宽渠道

    为了吸引大批留学人才,党和政府不断完善引才政策,拓展引才渠道,加大引才力度。原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等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近40个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相互配套的政策文件。《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海外人才为国服务的7种主要方式及7条配套的保障措施;《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在科研工作条件、知识产权保护、配偶和子女安排等方面,提出了25条政策措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建立了中国“绿卡”制度,简化出入境和居留手续;《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一五”规划》,提出实施留学人才“集聚计划”、“创业计划”、“智力报国计划”……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组部会同十几个部委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按照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力量,形成人才引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筑巢引凤,广揽英才

    各地各部门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依托重点科研和工程项目,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

    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百人计划”,率先以每人资助200万元的大手笔引进人才,迄今已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1239人,推动了国内科研机构核心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1998年,教育部启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00多所高校聘任了1300多名“长江学者”,近90%的受聘者为“海归”,有力提升了中国高校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中国科协的“海智计划”、团中央的“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中国广州留学人员智力交流会、浙江留学人员经贸洽谈会、欧美同学会“21世纪中国”系列研讨会等等,为广大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搭建了平台。

    立业报国,星光闪耀

    广大留学回国人员作为我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77%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80%的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62%的博士生导师和71%的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主任,都有过出国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竞相回国。他们中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数学大师林家翘、经济学家钱颖一、生物学家饶毅、数学家田刚、“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施一公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中国创造了许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还有一批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为中国创办了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邓中翰博士在参加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盛大典礼后,满怀激情回国创业,打造出“星光中国芯”;施正荣博士在无锡市创办尚德公司,短短几年就造就了一个新能源产业的财富神话。UT斯达康、亚信、百度、新浪、搜狐、协程、e龙、盛大等,许多“海归”创办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在创造财富、创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海归”已经成为加快自主创新、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差距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千人计划”,新的篇章

    2008年12月,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央层面重点实施“千人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包括准入政策、优待政策、重用政策、来去自由的政策等。召开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对在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分层次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作出全面部署。

    据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