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合法质疑对完善监督体系有积极意义
2月1日,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的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俊奎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几年来网民的舆论监督正在从社会领域逐渐进入司法领域和政治领域,并通过一些典型事件影响了政府决策,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公众长期以来对领导干部任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暗箱操作”的不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网民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社会情绪。这对改变我国政治生活中长期缺乏有效监督的不正常情况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它有利于在现有政治生态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当天,江苏省行政管理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刘长江教授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说,互联网的出现,为信息传播增加了新的手段。与广播、电视、报纸相比,网络可与受众互动,网民可以自由进出,可以通过化名、发帖、跟帖、博客等办法,在网上畅所欲言。网民的介入,对完善监督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不管发生什么事件,包括人事任免,只要网民愿意关注,都可以发表见解。见解就是舆论,就包含有舆论监督,这种监督甚至比传统传媒更有效。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原局长一度成为舆论的焦点,就始于网民的舆论监督。从人数上说,传统媒体的记者、主持人比起网民,只是少数,不正之风也会侵蚀到传统媒体,他们中缺乏职业道德的人收了“封口费”会失语,而网民、群众成千上万,想收买也收买不了。对党风建设、人事任免等的监督,除了专职监督,群众监督不可缺位,网络就为群众参加监督,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增添了一条有效途径。
如何对待这种监督,李教授说,由于网络迄今还存在着匿名和离散的特点,网民的某些观点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激进和偏颇,作为决策部门,应理性看待网民意见,把网民意见当做社会声纳系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道得众,则得国;道失众,则失国。”一个不善体察民情的政府,不会是一个有效的政府;不能尊重民意的政府,必将失去民众的支持。
刘教授认为,应该实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办法,让网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网民参与的动机可能不一,有的是为了促进更好地选拔人才,也有的可能遇到某种不愉快,来此宣泄,等等。他建议有关方面:一要认真听取网民意见,进行研究分析,看看哪些是有道理的,肯定其中积极的内容;对偏激、情绪化的意见,也不必反映太过强烈。二要认真对照总结,不管是正面、反面的意见,都要思考从中可吸取一点什么来改进工作,对中肯的意见,一定要对照自身的不足,认真加以改进。三要对混淆视听的说法,在回应时予以澄清。
1月24日,中国青年报记者曾设法联系到孙靓靓,她婉言谢绝了采访。记者问网上“孙靓靓”的帖子是否是她所发,她说:“不是我发的啊,不知道谁。”对网上流传“孙靓靓的照片”,2月1日团盐城市委一位负责人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这一定“是哪位搞错了。”此次网络热议,有网民公布了孙靓靓的家庭住址,还提到“潜规则”。署名“到处乱逛”的网民在发帖中针对“潜规则”问题说,“如果说还有更多背后的‘潜规则’,对不起,请出示证据,我想一个负责任的人是不应该随随便便把这种脏水往一个还未满25周岁的女孩子身上泼的”。他(她)对孙靓靓说:“不妨把这场风波看成是一件意外获得的……礼物,对自己今后的工作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思考。”
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督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一问题,刘长江教授认为,可以开辟论坛,让不同意见交锋;对网民的评论,予以回应,不回应无法引导。要形成互动式的讨论,使网民感到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在互动中一些非理性、情绪化的东西才能减少;在互动中让群众接受引导,在引导中加强领导。因此,不能只求(互联网)技术手段的改进,还要有领导方式的改进。
李俊奎教授说,一般认为,民意是极其活跃、富有生命力的社会整体意识,它告诉人们社会列车运行的是否安全,正在驶向何方。就目前我国网民监督的实践而言,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言论自由和舆论规范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政治系统附设极其庞大的政治宣传机构,舆论一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难得“异议”弥足珍贵。网民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民意的反映,如果不尊重民意,权力的理性活动只能建立在沙滩之上,将失去牢固的根基。政治决策系统对当前的网民监督应该采取正确引导、积极规范的态度,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降低其社会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