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
星期

地方保护伞让汽车业重组并购难成行

本报记者 王超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05    [打印] [关闭]
    在新公布的《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产业重组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不是新鲜事,从2002年的“天一”重组,到2007年的“上南”合并,无一不是惊动业界的大手笔,而政府的助推、各方利益的纠葛,更让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颇具戏剧性。在中国特色的重组风潮中,在“拉郎配”仍是兼并重组普遍模式的前提下,要想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7年,广汽发布了自主品牌规划,计划2009年推出第一款自主车型。在此前的采访中,广汽集团高层明确表示,自主发动机将先于自主车型发布。然而这样的表态却把广汽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广汽的轿车自主品牌是从零起步,虽然旗下合资企业广州本田也开发自主品牌,二者却没有连带关系,甚至技术都是互相保密的。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广汽如何在两年时间内研发出一款自主发动机,技术从何而来?

    去年,华晨集团和广汽集团的高层多次秘密会晤,商讨企业合并事宜。与财大气粗的广汽相比,华晨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其自主研发实力却明显高于广汽,这是华晨多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如今,呈现贫血状态的华晨,让人们深深地为它捏了一把汗。不少业内人士怀疑,华晨还有多少钱来支撑未来的研发?广汽和华晨,可谓各有所求,一旦二者合并,华晨的自主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无疑是广汽发展自主品牌的宝贵资源,而华晨也可以利用广汽雄厚的资金优势,获得更多自主研发资金,实现滚动发展。

    在与广汽接洽后,华晨董事长祁玉民曾向辽宁省相关领导反映情况,征求与广汽合作的意见,但省领导持坚决反对态度。作为当地的重点企业,华晨虽然几度经历危机,但在推动当地经济、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上,却有着相当大的贡献。这样的企业,是地方政府砸锅卖铁都要保住的,重组一事在这样的阻力下已难成行。

    汽车制造是中国地方政府保证GDP增长、解决就业、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少数地方政府甚至不惜低价卖地吸引外地汽车企业投资,因此,大多不愿意让当地的汽车企业,哪怕是亏损企业被外地大企业集团兼并。

    近些年来,在汽车业大的兼并重组案中,“上南”合并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案例。有50多年造车历史的南汽并入上汽,重组产值最高,但运行一年来并没有显现预期的成果,这让后来者对兼并重组更加谨慎。此外,基于汽车制造劳动、技术、人才、资金密集型的特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企业没有出现大面积亏损,还有救活余地的话,都还是地方政府眼里的“香饽饽”。

    汽车业的重组并购是政府之痛、企业之殇,必须承担较大风险,但从产业升级的趋势看,汽车业的重组并购将是必然的。近年来,汽车业一直被国家列入发展过热行业。在大小企业遍地生根,普遍生存能力偏弱的事实下,产业重组是化解危机、提升实力、避免重复建设的有效措施。新政策将产业重组作为重要内容,意味着今后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将成为常态。

    2007年出台的《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要形成1到2家年产200万辆以上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形成几家年产100万辆以上的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在《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也将汽车产业重组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从企业长远发展考虑,不能等到企业濒临破产才不得不重组,只要符合双方企业的利益,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强强联合的效果可能更好。

    历经50多年发展的中国汽车业,在表面繁荣之下,其实有颗脆弱的心。“散、乱、差”一直是中国汽车业的软肋。要改变现状,只有从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总体实力下手。鼓励兼并重组必须放弃本位主义,收起地方保护伞,否则再多的《规划》出台也难落到实处。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