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
星期

卑劣在倚众为恶里潜滋暗长

冯磊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05    [打印] [关闭]
    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瞭望新闻周刊》杂志为此刊登文章,对老舍先生逝世前后的一些片段进行回忆。文章中写道,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投太平湖自杀。在此前一天,即8月23日,是老舍病愈后上班的第一天。这一天,红卫兵在成贤街孔庙焚烧京戏戏装,老舍被从单位拉去陪斗。次日,不堪凌辱的老舍愤然离世。老舍先生自杀后,火葬场将他的骨灰遗弃,以至于长期以来,舒乙等人无法找到先生的遗骨。当时的北京市文联出具了证明函,称:“我舒舍予自绝于人民,特此证明。”

    人道主义沦落何处,由此可见一斑。之所以提及旧事,是想让读者,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对1966年8月发生的那场悲剧以及“文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舒乙的学生傅光明的一段回忆。傅光明倾十余年之力、走访了几十位老舍之死的见证人。“最初的动机就是想为历史留下痕迹,做历史的书记员。”傅找到了一名当年参与孔庙事件的北京女八中红卫兵头目,当年她才17岁。她说,“打老舍的是个老初三的学生。我没让打老舍,我只让打了萧军”,“我没有碰过老舍一个指头……当时没考虑到会出人命什么的。”

    这个当年被鼓动着同时也鼓动着他“革命”的女孩子,“后来过了很长时间才知道老舍自杀了,听说就是在被我们批斗之后。我很内疚。后来又听说还有另一个学校也斗老舍了,心里觉得好受一点了。”在回答是否考虑过向被害者家属道歉的问题时,她哭了。

    我觉得,这个女性的自白很有标本价值。面对自己早年的荒唐,尤其是听说老舍因为批斗挨打自杀以后,感觉内疚。但是,听说“另一个学校当时也参与斗老舍了”后,心里就觉得好受一点了。因为自己早年做错的事而忏悔和内疚,这是人类良知未泯、人性尚可看到希望的一面。但是,一旦发现同样的罪恶可以由别人一起分担,自己内心深处就好受多了,良心的谴责就减轻多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类的一种通病?

    于是想到“文革”,那段被称为疯狂的岁月。喷气式、文斗和武斗、红袖章、口号、个人崇拜以及打、砸种种被重叠的影像和罪恶,似乎都是一瞬间开始的。其负面影响,至今都没有完全消失。当年整个民族的癫狂,与这种“坏事大家都有份”的从众心理,到底有没有关系?!

    我觉得,大约是有的。一个人去干坏事,必然胆战心惊、小心翼翼。而一旦成群的人可以公开干坏事,甚至得到某种暗示和鼓励,即使杀人越货,始作俑者和参与者也未必就有多少愧疚。这种现象,应该称之为“倚众为恶”。而这,想来也是反思“文革”最大的障碍之一。当事者没有一个人愿意独自出来承认自己的过错,因为大家都有份,所以你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多年,却始终缺乏承担责任的人。这不是一件好事情。

    写这篇文字,没有要单独谴责谁的意思。毕竟,在一个荒唐的时代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个人被他所处的时代裹挟着去做某些事情,是常见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具备超乎常人的反省能力和警惕性。我只是觉得,人性之中,确实有一种让人警惕的东西存在。比如,结伙作恶后的心安理得。比如,乌鸦的自我表白:“我不是最黑的,猪的颜色和我一样黑,另外还有锅底呢……”

    由此想到眼下流行的一个段子。段子说:什么是朋友呢?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

    前两个好理解,最后一个则似乎是在教唆别人。一起做过坏事,大家都有份:你看你看,咱们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一辆战车上的人啊!于是,大家都成了攻守同盟和铁哥们儿了。

    不知道,这与“文革”,与我们经历过和依然可能还会经历的那些悲剧,有没有必然联系。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