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9日
星期
哲学随笔

哈德逊河上的奇迹

■赵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09    [打印] [关闭]
    美国东部时间1月15日下午,美航A-320客机奇迹般迫降在纽约哈得逊河面,连同全部150多名乘客、机组人员无一遇难。“哈德逊河上的奇迹”已永载世界航空史册。

    在解读“哈德逊河上的奇迹”时,我们发现,“奇迹”不是在偶然中创造的。如今,美国飞行员杰斯里·苏兰伯格已成为“地球人都知道”的英雄。

    年事已高的杰斯里·苏兰伯格,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硬是把刚起飞3分钟的宽体客机平稳迫降在狭窄的水面上,创造了迫降的“奇迹”。他凭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在自己身受轻伤的情况下,仍从容地两次巡视机舱,直到确认所有人都离开后,才最后一个撤退,创造了生还的“奇迹”。

    美国总统布什发表了他离任前最后的“总统级”表彰:机长的“高超技巧和英雄行为”令他感到振奋。

    然而,无论是创造平安迫降“奇迹”的“高超技巧”,还是创造全体生还的“英雄行为”都非一日之功。

    飞机从空中紧急迫降,损伤难免,在水中漂浮更难以持久,而此刻时间就是生命。飞机的平衡人命关天,机舱内任何的异动,都可能导致飞机倾覆、沉没。因此,机上乘客的秩序与纪律则成为创造“奇迹”的重要因素。飞机迫降,死里逃生,惊魂未定,四周一片汪洋,飞机随时会沉没,在此情形下,趋利避害,畏死求生,是人之本能。然而,秩序与纪律,使原本素不相识的乘客,服从机组引导,先妇孺后男子,有序撤离。正是这种不争不抢的从容,为创造“全体生还”提供了保障。

    在“哈德逊河上的奇迹”中,我们读到了飞行员杰斯里·苏兰伯格的个人素质,也读到了1549航班机组及全体乘客的集体素质。

    “哈德逊河上的奇迹”之所以能在“意外”中出现,则应归功于那里长效化、制度化、经常化的防灾训练和演习。

    行为形成一种习惯,习惯造就一种性格,性格注定一种人生。因此,我们说“哈德逊河上的奇迹”,不是偶然中的“创意”。忠于职守、乐于公益、妇孺先行的理念潜移默化,才让人们看到了“哈德逊河上的奇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美国人所遇到的麻烦,我们同样会遇到。在这样的联想中去读“哈德逊河上的奇迹”,便显示出它的现实性的意义。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