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0日
星期
独立书评

中年:人生的第二口气

——读《安东尼奥尼猜想》
何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10    [打印] [关闭]
    皮皮先前不是没在社会上热乎过。比如根据她的小说《比如女人》改编的电视剧《让爱做主》,当初在全国播放时,就引起过一番收视热闹。那时候皮皮号称是:畅销书作家。差不多也就是从那部电视剧前后,不少原来旗号很纯、很文学的作家,都探出书房开始变着法跟时髦与流行打情骂俏,以求能让自己的作品畅销起来。

    去年8月,皮皮的新书《安东尼奥尼猜想》悄悄立在很多书店的架子上。淡灰淡黄的朴素封皮,已确定了它与很多为了畅销而封面扎眼的流行书的距离。

    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对中国大众而言,是一位作品相当费解的导演。除了上些年纪的人可能还稍微记得,这位意大利导演当年曾经因为拍摄纪录片《中国》,而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文革”中,被内地所有的报纸批判到了家喻户晓。

    皮皮偏偏要去“猜想”这样一个导演。

    我从一开始就完全猜错了皮皮这本《猜想》的真正企图。此书还没有读过第10页,皮皮就文字平和却思想锐利地为当下的很多文学评论作出了基本定位—“在对一个艺术家进行评价时,似乎搞清楚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就能解释他的艺术观。在这样的批评前提下,任何批评家的自信都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评价不了的作品,也没有解释不清的艺术成因。”皮皮也为自己这一本似传记、似评论、又似乎小说的新书划出了一个基本指向—“我觉得把这本书的出发点定‘猜想’上,比武断地对他作出自以为是的评论来得更理智。”

    似乎闲笔的如上开卷碎语,倒让我更多地联想到眼下的文学和电影状态。

    比如常见于报纸与网络上的文学或电影速评,都更像是罐头广告标签。它们守候在作家与导演周边,只待作品在笼屉盖下刚一冒烟、还不为读者所知或阅读时,种种表面而泛泛的评论,就会像苍蝇群一样迫不及待扑上去完成各自的唾液招贴。有些作品,恰恰就在这样的评论唾液泡沫中,逐渐变成了标榜不同却模样类似的罐头生产。

    稀缺想象和失去猜想的文学和电影,从来就没有像现在这样在社会时髦的表面上浮泛。小说文字越发漂亮并且时髦,唯独少有深入自我内心同时碰触别人灵魂的地方。银幕上越来越多的相声小品式集合,也在日渐替代真正的电影语言表达。“……所谓的艺术家总是近距离地跟批评家站在一起,哪怕只是为了攻击和反攻击。因为他们的作品通常是在批评家的评价中才形成了比较可疑的价值。”

    我认为皮皮远离畅销热闹数年又重归写作的这一本《猜想》,却是对当下文学与电影创作内在贫乏的一个饱满反证。说到文学与电影评论,她这样认为:“作为评论家,他除了要抓住并牵引原著的灵魂,还要找到自己评论的灵魂,这样他才能完成他的使命—在对别人作品的阐述中完成自己的创作。必须振奋自己的主观意识,把对作品的理解从中剥离出来,融进新的表达中。”

    关于安东尼奥尼,皮皮断言以定:“能够代表他(安东尼奥尼)态度的一句话—电影艺术家和其他艺术家一样,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选择—你是否对抗现实。”这是皮皮对他的判断,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写作态度。

    可说起来,作家、导演、评论家如今谁还甘心与现实对抗呢?拼命改头换面想拥抱现实都嫌自己太落伍了呢!

    与其说此书是对安东尼奥尼的猜想,还不如说是皮皮潜入寂寞写作中的一番狂想奏鸣更贴切。对这一点倒是史铁生看得最清楚不过了:“她写这本书的全部企图,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借机整理过来的文学实践,找到改变的可能性。”

    面对越来越远离了猜想、梦想、畅想、冥想的文学与电影,我也曾有过这样一番概括:或是现实击碎梦想、或者是梦想照不进现实、或者干脆就是妄想照进了现实。

    诚实而言,对皮皮《猜想》中的许多典型观点:比如说俄罗斯文学所以成就伟大并光耀世界,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家是最讲民族化的;再比如,借题安东尼奥尼及其电影,皮皮对人与人、对男女之爱的“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发挥;都是我不能苟同有些甚至是完全无法接受的。但这样的观点抵触,并不妨碍我喜爱《猜想》由内而外的全新写作表达。就现在的文学和电影而论,还缺少大同小异的故事会吗?最缺的还是独自而且独特的个人表达方式。皮皮找到了一种对于作家而言最为难能的自由表达状态。就内心而言,皮皮显然是写进自己去了;从形式而言,皮皮却又在当今面面相似的很多小说与电影之外,让自己写出去了。

    捷克前总统哈威尔写过一篇针对中年作者危机的文章,叫《第二口气》。他根据自己的创作经历指出:每一个创作者,在其青春年少时,都会有一个“获得进展、英雄般自信和相对勇敢及乐观主义的时期”—就是前边提到的畅销、时髦的时期。但不用很久,创作者就会面临一个十字路口:“他已经耗尽了自己对于世界最初的经验和表达方式,他必须决定如何进一步继续下去。”

    当然这时,创作者都可以作出非常类似的选择:不断地重复自己,或者是在已经过气的门面上修修补补。这两种选择都已经跟创作没什么关系,而就是在维护自己在江湖上的位置而已。

    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超越他到目前为止太熟悉的,最初的世界经验,从他自身小小的传统、公众期待以及已经建立的自身地位中解放出来,去尝试一种新的和更为成熟的自我界定,与他现在的并且是更为确凿的世界经验相一致,简而言之,他可能去发现他的‘第二口气’。任何人选择了这条道路—如果他想继续写作的话,这是真正有意义的—他的日子将不会轻松。”

    据我知道,皮皮潜心寂寞凡6年时间才完成了她这番《猜想》,其过程就很不轻松甚至非常艰苦。通过完全打碎自己再重归写作,展开自己对别人同时也完全打开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对写作、对人生、对爱情、对灵魂、对人格;在全面探究他人的同时,又深入窥视了内在的自己。

    还可能有比这更幸福的写作吗?

    《安东尼奥尼的猜想》

    皮皮著

    三联书店

    2008年8月出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