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金融危机 83.8%的人打算做兼职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渗透各行各业,部分企业开始减少招聘和员工数量,而一部分员工的收入也减少了。为了补贴生活,一些人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兼职。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对3092人进行的调查显示,金融危机下,83.8%的人有做兼职的想法,仅7.4%的人明确表示没有想过做兼职。
缓解生活压力获取更多收入成为金融危机下兼职首因(84.5%)
“毕业两年多来都是月入近5000元,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决定减薪10%,还抹去了奖金。经济不景气,公司的做法我们是很理解的,但是我每个月收入就减少了近1000元,我的生活开支却并没有减少。我现在每个周末给一个法国人上中文课,每次两小时,每小时80元,一个月约20个小时,这样自己的生活就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彭茜说。
杨敏现供职于北京市一家外企,4月将要披上嫁衣的她,现在也在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和男友虽然已经备足婚礼费用,但杨敏始终感觉不踏实。“办完婚礼后,我们的积蓄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有一定储蓄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裁掉。”杨敏说,她找了份兼职翻译工作,虽然不是天天有任务,但平均每月也有近3000元的收入。
调查显示,77.5%的人发现身边考虑或正在做兼职的人多了起来。在被问到“在你看来,人们选择做兼职的原因是什么”时,84.5%的人认为现在生活压力大,兼职能获取更多收入;49.4%的人认为人们选择兼职的原因是时间比较充裕;43.0%的人认为兼职可以学到更多知识,积累经验;40.8%的人以兼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此外,还有25.4%的人把兼职作为自己跳槽的跳板。
智联招聘网站工作人员孟芳华观察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各个行业都削减了招聘计划,但同时兼职信息却比往常增加了很多,不仅是个人寻找兼职的人数明显增多,而且企业团体发布兼职信息的数量也大幅上升。“以2008年12月为例,兼职类信息发布量比过去增加了30%多,兼职需求信息的点击量也翻了一番”。
趋势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区域经理许宝库认为,在新劳动法出台后,企业招聘新员工的成本相对提高,而突然又面临金融危机,于是寻找兼职成了不少企业解决非常时期的人事政策。
在此次调查中,43.3%的人认为金融危机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兼职,同时也有43.3%的人认为,当下人们的生活更多元,做兼职很正常,与金融危机无关。此外,33.3%的人认为,金融危机下做兼职可以理解,但不应该长期做下去;24.2%的人认为,金融危机下去充电胜于做兼职;23.3%的人认为,做兼职只是金融危机下的短期行为。
“年轻人可以尝试通过兼职或充电等方式去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选择兼职的人,越来越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压力逐渐加大后的正常现象。”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首席培训师钟谷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兼职人数增多不全是金融危机造成的,面临社会压力的增大,人们更需要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做兼职所获得的收入无论多少,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们内心中的不安定因素,缓解压力。此外,做兼职也是一部分人获得职业满足感的渠道。“我一个朋友是‘猎头’,他告诉我他所接触的很多白领,其实在经济上足够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却也在兼职,原因就在于他们希望获得更大的认同。”
做兼职的主要是哪些群体呢?公众给出的排序是:中低收入群体(58.0%),本科或以上学历者(31.5%),大专或以下学历者(22.5%),高薪阶层(9.5%)。
“做兼职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诱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招聘时倾向于有实习或兼职经验的员工,尤其是与应聘职位相关的工作经验。但是入职后,单位却不喜欢员工兼职,很多单位甚至明文规定禁止员工从事兼职,一是从单位工作机密的角度考虑,二是从员工工作精神状态角度考虑,再者从员工稳定性角度考虑。所以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可以给自己寻找些实习和兼职的锻炼机会,积累些经验。对于在职者就需要慎重考虑了。”许宝库说。
调查显示,30.0%的人认为,做兼职的人是有上进心的人。但也有25.2%的人认为,做兼职会分散人们做本职工作的精力。
钟谷兰认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兼职,但是年轻人可以尝试通过兼职或充电等方式去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走入“死胡同”。“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尝试,更多的是按照家长和社会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缺少对自己兴趣的挖掘,于是造成了很多人‘听话’,却缺乏创造性和个性,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如果有条件,人们都可以尝试去探索一条新路,跳槽对一些人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钟谷兰认为,对于有员工在外做兼职的企业来说,不要过多地限制员工的个人发展,而是应该去考虑如何留住员工,并更多地为员工着想,或者也为员工作出职业规划。“当然,作为员工来说,也要有一份责任心,做其他事情之前应该首先明确自己是否尽心尽力做好了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