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简单给季羡林贴“复古倒退”标签
“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文字是文化的灵魂”(布克哈特),而经典则是古人千百年来生命、生存、生活的经验总结和智慧沉淀,揭示的是“人之为人的常道”。近百年来,文言文、繁体字、传统经典等是中国文化厄运中的重灾区,诸如废止读经、废止文言文改行白话文、废止繁体字改行简体字,甚至把汉字实行拼音化乃至拉丁文化的主张和运动层出不穷。时至今日,因为抛弃了文言文、繁体字和传统经典,目前的中国文化实际上和传承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呈断裂状态。如今,季老以百岁国学大师的身份和地位,言简意赅提出的四点切身体悟,是值得我们认真聆听的,不宜轻易否定。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们常说爱这爱那,但是用什么来爱呢?爱的繁体字是“爱”,正是告诉我们,要用心去爱,而不是虚情假意地去爱。再比如,我们现在提倡“以人为本”,但是这个“人”怎么解释呢?在儒学看来,不能单纯讲“人”是什么,还要讲什么是“人”。所以,孔子说“仁者,人也”,因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也才能用心去爱人,所以孔、孟、荀都强调“仁者爱人”!对于这些问题,只有读原著、看经典,结合繁体字和文言上下文意,才能清晰明了。非此,则只能是道听途说或郢书燕说。
当然,“季四点”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的方式”一点就值得商榷。因为,中国古代经典经历了一个“经→传→注→疏”的诠释过程,在现代大多数人对经典冷淡和生疏的情况下,浅显方便的“译”,尤其是译文和原文对照的“译”,未尝不是一种引导人们了解和接近经典的方式。或许在将来,中国经典还会发展成为一套“经→传→注→疏→译”的诠释方式——不仅要“古文今译”,还要“中文西译”,借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季四点”容易很容易被人误解为“复古倒退”,比如“汉字简化及拼音化是歧途”就难免被人理解为恢复繁体字和正反切注音方式,而“振兴国学须从娃娃抓起”则难免被人理解为“强迫儿童读经”。实际上,“非此即彼”本身就不是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为什么不考虑“繁简并用、文白并行”的双轨制呢?比如,完全可以加大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尤其是经典的比例。课文原是繁体字的则繁体之,原是简体字的则简体之。今人的学术著作,应允许在自愿的基础上使用繁体字印刷出版。在一些民间活动、文化活动、华人活动中,应允许使用繁体字,等等。这样做完全可以使人们做到“识繁用简、读文写白”,使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