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1日
星期

打造文明和谐的人间“新天堂”

——苏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新华社记者 陈琪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11    [打印] [关闭]
    千年古城苏州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和谐的韵律中谱写出现代文明的新乐章。新世纪以来,苏州用鲜活生动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践,诠释了现代文明的和谐魅力。

    如今,农耕时代的“人间天堂”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交融、文明和谐的人间“新天堂”。

    科学发展观统领文明城市创建

    小巧玲珑的苏州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了中国的一座经济大市,给人以强烈印象。2005年,苏州就率先达到江苏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跑道。但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成果,并未让苏州人就此沉醉。苏州的决策者们对苏州的发展有着清醒的判断:经济实力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但绝不是现代化的全部。

    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说,苏州正处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既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载体和重要标志。

    于是,创建文明城市在苏州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作为苏州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建设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不久,苏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苏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制定出台了《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等涵盖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四大行动计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

    几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置身于率先发展的大格局下加以科学谋划、持续推进,从而使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不仅给苏州带来了清新之风,也为苏州凝心聚力谋发展、攻坚克难求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了苏州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008年,苏州的经济在紧运行环境下,实现高平台上的稳定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68.9亿元,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80元,分别增长12.3%和11.5%。与此同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协同并进,在苏州城乡绘就了一幅幅气势恢弘的文明画卷。

    以人为本的理念塑造文明风骨

    人的文明素养决定了城市的竞争力。经济“先行”的苏州人深切地感受到,没有现代化文明素养的市民,城市文明将缺乏根基。“人的现代化素质是推动苏州科学发展并取得全面进步的先决条件,也是推进其他‘行动计划’的人文基础。”市委书记王荣说。

    因此,苏州把人的现代化摆到了优先于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四大行动计划”中率先出炉的《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把人的全面进步作为核心内容,从思想道德境界到科学文化素养、从法律法规意识到身心健康水平、从文明市民观念到发展能力,明确描述了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市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苏州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实施3年来,巧妙地设置各种活动载体,吸引了在苏州生活、学习、工作的所有新老苏州人广泛参与,让他们成为实施行动计划的主体。同时,苏州还十分注重发掘百姓身边的新人新事,以典型的示范引导,形成市民自觉追求文明的社会氛围。

    人的文明素质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苏州人很擅长“虚事实做”:厚厚的一本市民素质行动计划被细化为文明素养培育工程、发展能力提升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工程、新苏州人融合工程、优美环境育人工程、先进文化服务工程等10大工程、44项任务加以具体实施。

    文化对于灵魂的塑造充满伟力。深谙此道的苏州人充分“调动”文化的力量,将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化为创建的不竭动力,将吴地的社会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让600多万新苏州人共建共享发展成果,近年实施的新苏州人融合工程做得细致深入。仅2008年,苏州市针对新苏州人举办的专项招聘会就达300多场,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17.6万人次,让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实现了稳定就业。目前,苏州市还建成12000多处配套设施较齐全的外来人员集宿区,吸引了180余万人入住。2004年起,苏州每年开展“十佳文明新苏州人”等评选活动,给了新苏州人更多的荣誉感、责任感与归属感。2007年,一座印着30名十佳“新苏州人”手印的纪念墙在闹市区的观前公园亮相,新苏州人的智慧和汗水在苏州留下永恒印记。

    文明创建,润物无声。享受文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学习文明礼仪、接轨文明习惯,文明素质悄然上台阶,文明新风荡漾古城。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抗震救灾过程中,苏州市民爱心涌动,全市各界共捐款捐物9亿多元,列全国地级市之首。

    以人为本、全民参与,使苏州的文明城市创建过程成为公民参与——感悟——提高——享受的过程。文明之风起于萍末,正是千百万普通市民的身体力行铸就了苏州文明的风骨。

    文明和谐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苏州是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的城市之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绝不能仅局限于市区的繁荣文明。我们要着眼于城乡统筹的要求,通过城乡联动、基础设施、社会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并轨,让繁荣文明更便捷延伸到农村,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态度掷地有声。

    一系列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面貌的举措在苏州陆续展开,现在农村人养老、看病和城里人一样有保障。目前,苏州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83万名农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6.5%,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筹资水平全国领先。扔下锄头的农民最怕生活无保障,目前全市共有95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生活保障;2006年全市投入4000万元,新增职业培训学校50家,组织教学活动32000多场,越来越多的农民在掌握了一技之长的同时,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步融入城市。

    苏州以城区文明社区为样本建设农村社区。目前首批12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基本建成,第二批111个示范村正加快建设,全市64.4%的村建立多功能、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老村庄整治有序展开,农村区域化供水入户率和水冲式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均超过90%,客运班车行政村通达率超过99%,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农村生态环境日益优化。

    苏州市市长阎立说:“求真务实、一切为民,是苏州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

    从2005年开始,苏州开展了老新村改造等一大批利民惠民的实事工程,截至目前已改造老新村住宅50多万平方米,整修老新村道路7.8万平方米,增设绿化10万多平方米,使42761户居民受益。

    2007年起,对古城区总长28.2万米的背街小巷分批综合改造,涉及13.4万户、39万居民的生活环境陆续改善。

    近年来,苏州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体现城市个性特色,投资30多亿元先后建成了苏州市博物馆新馆、苏州图书馆新馆、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截至2007年,全市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70.58万平方米,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15分钟文化圈”。

    新华社南京2月10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