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1日
星期

失魂的土地(图)

大旱中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四户人家
王勇摄影报道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11    [打印] [关闭]

    年轻人外出打工走的多了,跑野了,对种地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

    可在外混好的有几个?等到年龄大了,还得回家,俺老百姓能离开土地?

    山东省单县蔡堂镇李寨村

    抗不抗 等等看

    李寨村和有着“水果之乡”美誉的安徽省砀山县搭界,村里果树地较多,麦子地的比例占一半。

    这几年,果树的产量虽然高,但是市场行情不好,现在好多人家里还储存着去年收获的梨和苹果。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村里好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民孟庆义家里有四口人,去年的苹果卖不上价,地里收的麦子、玉米仅能维持生活,二女儿上学还要花钱,大儿子在外打工,1个月能往家里寄回1500元钱,日子稍微好过点。“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在外边打1个月的工,能抵上种地1年的收入,要不是现在取消了农业税,种地国家还补助钱,这地都没有人愿意种了。”孟庆义说,“村里有还几家的地扔给别人种,全家搬到外面打工的地方去了。”因为感觉种地没有打工挣钱,在外边还能见世面,所以当地人们种地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大家都不愿意把自己拴在这“二亩地”上,能走的都走了,地都放在这儿也不浇了。

    虽然镇政府每天都在广播里动员群众去浇地,但是由于村子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走的多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幼病残,浇地是个挺费力气的活,一个人干不了,再加上在乡下都有“不过正月十五不动土”的说法,所以村里人或多或少有“等等看,再抗旱”的想法。“要是这几天能下雨,也就不用费劲浇地了。”一位村民表示。

    江苏省丰县宋楼镇荣庄村

    没准备 难抗旱

    走在荣庄村的麦地旁,看不到几家抗旱浇地的,村里大多数人都在附近的木材加工厂干活。61岁的村民张百和说,村里抗旱保麦苗的工作没有多大进展,他掰着手指头道出了三条原因:

    首先,连续五年这里都是丰收年,没有发生过旱涝,老百姓家里没有准备抗灾的器具,现在说要抗旱,家里没有3000元钱是准备不起来机械设备的,即使准备好了,明年说不定老天爷又不旱了,花的钱就白搭了。“有时候亲戚邻居来借抗旱的机械设备,不借,得罪人家,借了,使用坏了,都是亲戚邻居的,也不好意思张嘴让人家赔。”张百和说,不是天老爷逼到劲儿,自己不会去准备抗旱的设施。再加上前几年田地里打的机井,因为多年不使用都废弃了。所以村子里抗旱保苗的工作是一拖在拖,迟迟没有进展。

    其次,村子里好多年轻人为了省事,把家里的地都种上了杨树,也不管,也不问,随它旱还是涝,杨树咋样都死不了。村子里也有一部分群众想种庄稼的,但旁边种的杨树影响了麦子的生长,有些干脆也都种上杨树,也别说谁影响谁。“其实大多数人家还是想种庄稼,就是没法种。要是政府能出台个好政策,引导种庄稼的与种杨树的分开区域,无论是抗旱还是排涝,都好管理了。”张百和由衷地说。

    最后,现在好多人家都村南边一块地,村北边一块地,东边西边还有地,好多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来回路上了。“现在农村都兴打工,政府要是能统一调整下,把外出打工种的土地和在家种庄稼的土地分开管理,分类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样就好了。”张百和建议说。

    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程松园子村

    旱灾来 冲突起

    农历正月初十,程松园子村村民程家旺家的麦子已浇了两遍,比别人家的麦苗返青的快。村里人都说他勤快,怕饿着,把地看的比啥都重。其实他的家境在村子里是比较殷实的,两个儿子在本地开挖掘机,再加上自家还有3亩地的菜园,一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年前,村里人都盼望春节会有一场大雪,缓解旱情,没有想到一家去抗旱,谁想到老天爷就是一直没有下雨,别说下雪了。

    程家旺看到这种情况,年前就动员家里人抗旱保苗。两个儿子还不理解地说:村里人没有一家抗旱的,就咱家积极,就是歉收也不是一家的事,要挨饿大家都挨饿,自己干吗给自己过不去,累的臭死,万一哪天下雨了,这地不白浇了。

    程家旺没有听儿子瞎叨叨,对待今年的大旱,他有着自己的看法。“孩子们这几年外出去打工,跑野了,对种地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了。地里的活这几年都是自己和老伴在忙活,孩子们也很少插手。”他说,“虽然这几年富裕了,日子是比以前好过多了,但多少年来,老百姓都是靠着这土地吃饭,不把地种好,真是遇着天灾年,家里没有粮食,要钱有啥用?自己家里有粮食吃,心里才不发慌,所以抗旱保苗要及时,不能等老天爷赏雨。”

    在程家旺的带动下,程松园子村不少人家也开始浇地了。

    河南省永城市候岭乡韩庄村

    种好地 不缺粮

    韩庄村韩步升家的麦地都浇了三遍了,他高兴地说自己家的麦子不会比去年的收成差。“现在种地不但不缴公粮了,而且上面还补给老百姓钱,这柴油、化肥、医疗保险样样都补钱。”他说,“咱如果不种好自己的地,能对得起国家的好吗?”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在外边混好的没有几个,等到年龄大了,不还得回家种地,老百姓不能离开土地。

    “现在人均的土地面积并不多,就这一点地,要是不种好,村里的老少爷们都会说咱不过日子,现鼻子现眼的,多丢人。”他说,只要自己好好下功夫,这地都能种好。“别的有些省份种的小麦少,都是调咱河南的粮食,我们也不能太自私,自己有粮食吃了,也得想想外省的老百姓吃粮食的问题,所以咱得种好地,抗好旱,争取有个好收成。”他补充说到。

    在当地农村,多少年来都有着这样一种说法:永城,永城,永不绝粮。意思是说,永城市是个风水宝地,无论老天爷是旱还是涝,永城的粮食都不会绝收的。这大概是因为永城离东海比较近,雨水偏多一些,所以很少有干旱的现象。

    如今“永不绝粮”的永城百姓遇到50年一遇的干旱,也都开始抗旱了。

    ▲江苏省丰县宋楼镇荣庄,龟裂的土地。

    ▲河南省永城市候岭乡韩庄村,地里干枯的油菜。

    ▲见底的池塘里躺着一条死鱼。

    ▲抗旱间隙,村民们在地头吃午饭。

    ▲绝收的菜地。

    ▲山东省单县蔡堂镇李寨村,村民引水准备浇地。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