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3日
星期

董文华 摸清老天爷的脾气

戚士伟 牟家金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13    [打印] [关闭]
    “他能手眼通天,随时把老天爷的脾气摸得一清二楚!”这是战友们对南京军区某炮兵团连长董文华的评价。

    2005年年初,某新型火箭炮武器系统列装。董文华被从上级气象站调到团里任连长。上任伊始,他就遇到了“拦路虎”。

    虽然学过气象专业、有气象工作经验,但新列装的气象装备与自己所学的气象装备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以前所学知识一点用不上。董文华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把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查资料、拜师傅。他白天练操作、晚上学理论,别人“压马路”散步,他“跑电路”练手;别人扎堆“侃大山”,他一心搞钻研。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董文华从一名气象新装备的“门外汉”,成了小有名气的“气象行家”。先后参加了如何提高气象雷达保障精度、高空风逆转和复杂电磁条件下气象保障以及复杂地形快速开设气象站等重难点问题的攻关。《提高炮兵气象雷达保障精度的措施》、《无线电经纬仪丢球原因分析及对策》等多篇学术论文在报纸杂志上发表。

    学习新装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新装备气象雷达操作简单、原理复杂,一本本厚厚的原理书,一个个繁杂的公式,都需要理解掌握。平时的新装备训练中,董文华随身带着一本被战友誉为“气象宝典”的训练手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他的训练心得和训练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而且大多数是“问号”。每次厂家派工程师来部队对装备进行例行检查,他就抓住机会虚心请教。

    有一次,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董文华在工程师住的招待所门口从晚上8点等到夜里1点,直到工程师给他解开了疑问才离开。后来,那位工程师开玩笑说:“董连长在你们团再干两年,我们这些人再来就没有饭吃喽!”

    凭借这股学习的韧劲儿和钻劲儿,董文华熟练掌握了6种炮兵气象雷达的操作使用技能。

    学习新装备的过程,使董文华渐渐认识到:要熟练驾驭新装备光靠掌握操作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挑战自我,用创新思维解决技术难题。

    训练过程中,董文华发现原有的操作流程适当进行修改后,利用释放小球更新所需各高度所有的气象要素,能突破以前用声达和风廓线只能更新到一定风数据的限制,从而使气象通报更加实时准确,气象探测精度大大提高。

    说干就干,他找来相关书籍,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一遍遍地推理演示,一次次地摸索试验,饿了就啃方便面,渴了就喝白开水。一个月时间,他的体重由原来的68公斤降到60公斤。为了检验自己的改进方法是否可行,休假期间他跑到厂家,请工程师验收指导。最终,改进操作流程的方法得到了工程师的认可。

    在总部组织的建制连效能试验射击中,他的测量方法不但缩短了测量时间,还把准确值提高了10%。厂家工程师竖起大拇指,称赞董文华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2008年8月,部队赴演练场遂行射击任务。

    大漠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就在离实弹射击开始时间不到1个小时的时候,现场突然刮起沙尘暴。负责气象保障的董文华大吃一惊:风速17米/秒!远远超过实弹射击气象条件极限。

    “迅速测量高空气象数据!”指令从指挥所传来。为决定能否按计划实施射击,此时急需精确气象保障!

    董文华果断决定,采取加装护球布、人工辅助放球的办法进行高空气象探测。而就在大家急盼气象数据的时候,探空仪上升到万米高空后,突然无法发回电码信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而再释放一次气球至少需要30分钟。面对再一次的挑战,董文华稍稍定神,擦了把汗,迅速对人员进行重新编组,凭借深厚的气象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仅用10分钟就准确地释放了第二个气球,成功将探空仪升至万米以上高空,并在规定时间内发出精确的气象数据。

    瞬间,利剑出鞘,命中目标!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