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3日
星期

司法认定驰名商标,保护还是破坏

周正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13    [打印] [关闭]
    浙江省驰名商标数量几年间一路井喷,仅金华市拥有的驰名商标已达至少150个,但玄奥的是,其中经工商总局认定的仅10件,其余均为司法途径认定。(《时代周报》2月12日)

    笔者寡闻,以前只知道中国名牌产品的授牌单位是国家质检总局,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单位是国家工商总局。现在总算长了见识:原来独立于这两家权威部门之外,还有一条一夜“驰名”的终南捷径——司法认定。

    所谓经司法程序认定“驰名商标”,按照报道中所提供的案例,大致可作如下理解:企业串通律师和法院,虚拟一场侵权官司,经法院判决,认定莫须有的“被告”侵犯了原告商标所有权,并认定该商标为驰名商标。

    看看,和按正常程序逐级申报市级知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所要花费的漫长时间、巨额资金比起来,通过司法途径仅凭一页判决书即可认定“驰名”——是不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好比你千辛万苦寒窗十年终于拿到大学文凭,可是到人才市场一看,那些花两百块钱买得假文凭者,居然和你站在同一条起跑线。

    本来我很怀疑法院判决中一句“认定某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究竟有多大现实效力,可是细读报道,我才发现自己的原始想法未免过于天真。“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工商局已经取消对司法认定驰名商标的授牌。”——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至少在2008年以前,浙江省工商局对司法认定的驰名商标是授了牌的。这就相当于教育部门给假文凭打了钢印,假的也变成了真的,真的和假的已经没有什么分别。

    事实上,对假“驰名”持纵容态度者远非工商部门一家。许多地方政府官员对司法认定“驰名商标”背后的猫腻儿心知肚明,可是非但照常给企业发“创牌”奖,甚而将其一并罗列进政府工作报告,以此彰显所谓“政绩”。权力的滥用,由此可见一斑。

    去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不再写入判决主文,也不在调解书中予以认定。不知这一亡羊补牢的措施,能否挽救“驰名商标”早已落败的声誉。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