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6日
星期

宁波农民工子女可上当地职高

本报记者 李剑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16    [打印] [关闭]
    “应到47人,实到47人”。

    2月10日是宁波市北仑职业高中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副校长江云到今年开学的农民工子女班检查学生到校情况时,班长胡鹏向他报告了全班实到的人数—“一个都不少”。

    江云对班上的同学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同学们能按时到校上课,说明你们父母的工作岗位比较稳定,收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我们十分欣慰”。

    这个农民工子女班,47名学生来自11个省市,真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其中90%的同学是外地来宁波打工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农民工在宁波少的两三年时间,多的十几年了。

    就读于这所职高的梅昌国同学说:“我非常幸运。”小伙子生于贵州省大方县,家里兄弟姐妹5个,他排行老二。母亲身体不好,一直处于失业,全家的经济来源是靠父亲在宁波打工的收入。

    梅昌国的初中大部分同学毕业后直接去打工了。他想,较之于他们,自己上职高可掌握一技之长,今后找工作不会那么吃力。

    管凯随父母从安徽凤阳来宁波有7年多,小学、初中都是在北仑的学校就读,基本与当地同学融为了一体。他说,如果不在这个农民子女班就读的话,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他自己要么回凤阳老家上高中,要么直接去企业打工了。

    “作为一个小学、中学都在宁波就读的皖籍孩子来说,回老家上学、生活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宁波市教育局职成处副处长陈鸿洋说,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阶段教育后,如果没有继续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渠道,这部分人长大后难以融入出生地与居住地的社会圈子,始终会有一种“飘的感觉”。

    据陈鸿洋介绍,2005年,宁波开始试办外来农民工子女职高班。这些第二代新市民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后,升入职业高中,由企业提供学费,学校实施技能教学,学生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接受“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毕业后由企业提供工作岗位。

    这种模式在宁波下辖的北仑区、余姚市试点成功,已有两届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

    这个班由宁波海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订单培养,一个学期的学费为1600元左右,企业每学期还赞助每名学生1000元,他们再享受国家每学期750元的助学金,学生们基本上不用交学费就可以完成职高的学业。

    学校数控专业老师方崇洁说,农民工子女班的学生与当地学生相比,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吃苦耐劳,求知欲望强,上课时提出的问题特别多。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