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
星期

下潜到办公室兴趣小组

■林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17    [打印] [关闭]

    编前

    除了让人又恨又怕的办公室政治,职场人际关系还有没有新的可能性?

    有那么一群人,基于某种共同的爱好凑在一起,上班时间过嘴瘾,下班了就相约着去身体力行。在貌似平常琐碎的吃喝玩乐之间,同事关系得到最大程度的润滑,一些潜在的能力也在新的平台上得以展现。

    看惯了同事刻板严谨的工作面孔,能否想象他们甩掉西服套装之后的纵情模样?“兴趣小组”让人身心愉悦,而这样的鲜活状态投射到工作中,同样是积极的、向善的。

    尽管它们潜在水下。

    健身组:身体好,工作好

    年后上班第一天。陈晨慢悠悠地迈着步子踱进公司,见到同事,相互拱手“拜个晚年,祝晚年幸福”,然后泡了杯酽茶坐下来翻报纸。年过完了,大家的身心还沉浸在年味里没回过神来。

    陈晨摸到了自己的“企鹅肚”,这阵子胡吃海喝的,又圆了不少。他突然想起一件“正事儿”还没办,立马站起来发号召:“过年长了不少膘,赶紧找时间打两场吧!”

    一呼百应。刚刚还在做昏睡状的同事们顿时精神抖擞起来。

    对面的老吴连连点头:行啊,过年光顾着搓麻,该来点健康运动了,快打电话订场地吧。后面的小绿愁眉苦脸道:不能不练了,昨天在家压了压腿,苍天啊,才半个月,拉开的筋又缩回去了!旁边的周周应和:你还敢压腿,我怕一压就听到骨头嘎嘣响,今天下班一起去普拉提?

    陈晨见群众反响热烈,高兴地一拍掌,“健身小分队又要活动啦”。

    健身小分队的组建,得益于两年前隔壁中学体育馆的对外开放。此前,陈晨所在的贸易公司纺织部,虽然年轻人众多,但除了偶尔聚餐吃喝外,很少有其他团体活动。

    有一回中午吃饭,几个年轻同事在一起“想当年”。陈晨说,想当年我在大学里,也算学院足球队的主力啊。你看,才坐了几年办公室,我就从“豆芽菜”变成“企鹅”了。

    此言一出,和者甚众。大家纷纷抱怨没时间锻炼,长肉了,亚健康了,未老先衰了……吃完饭一出门,发现旁边中学体育馆外墙上挂了条横幅:羽毛球馆每晚对外开放。众人正在兴头上,立马打电话定了场地。当晚陈晨等三人去“试打”,一上场就是两小时,酣畅淋漓地出了一身汗,大呼过瘾,顺便连下次的场地也预订了。

    后来旁边的场馆开设了健身班,几个女同事纷纷改练瑜伽普拉提去了。没想到反刺激了男同事们的积极性,经常以打球为名去健身班观摩。健身小分队自此就红红火火起来了。

    同事相约健身,好处甚多。

    陈晨想起以前偶尔约朋友打球。周末是极难订到场地的,平日呢,下了班就要挤公交车换地铁,赶到时已经一身汗了,再饥肠辘辘地等人到齐,还没开练就累得呼哧呼哧了。跟同事就简单多了,到点一起走,练完了一起热热闹闹地吃碗面喝个豆浆,回家坐地铁还能享受非高峰期的宽敞,这小日子过得呀!

    球技见长了,身体强壮了,干活儿有劲了,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外,还有些好处是慢慢显露出来的。

    团队凝聚力强了。以前虽然同事关系也不错,但多是吃吃喝喝完了就散。现在因为经常在一起活动,相互之间默契了许多。潜移默化中,给工作上也带来了诸多好处。谁接了项目,谁遇到了困难,主动出来出谋划策的同事明显多了。其他部门的同事常常羡慕纺织部,“年轻人多,好办事儿”。

    个人能力凸现了。陈晨是个自来熟,在球场上认识了另一家公司的几个小年轻,就鼓捣出一场友谊赛来。这一赛,居然把双方公司的羽毛球高手都吸引过来。纺织部弄了一批老头衫,找人印上公司名字和LOGO,比赛时众人整齐着装,雄赳赳气昂昂地,“先在气势上把他们灭了”。此事惊动公司老板,特地到现场给员工呐喊助威。陈晨借着人多势众,乘机跟学校商谈,成功把公司门卡变成了体育馆八八折打折卡。

    老板听闻大喜,对陈晨的组织能力和商业头脑都大加赞赏。陈晨暗笑,以前拼死拼活都没见老板笑过,小分队搞个活动,倒让他笑得像朵花儿似的。

    吃货组:人际关系润滑剂

    吃遍天下无敌手。这是沈丽萍荣升“吃货组”组长时的宣誓口号,也被她奉为人生终极目标。“吃货组”津津乐道她的各种好吃故事。比如有一回周末沈丽萍跟一吃货在网上谈论湘菜,说着说着口水就下来了,两人电脑不关就直奔某湘菜馆,单点一个剁椒鱼头,“哎呀,那可是下午3点半呀!”

    沈丽萍说,他们办公室就是个吃货聚集地。桌上摆的,抽屉里塞的,包包里装的,到处都是吃食。这个早上在办公室大啃三明治,美其名曰是当下最时髦的“Branch”(早午餐),到了中午照样收拾掉一份咖喱牛肉套餐。那个信誓旦旦地说要保持身材远离美食,转头已经嚼着巧克力询问周末的聚餐。沈丽萍所在的报社又地处繁华商业区,周边大小餐馆无数,天时地利人和,吃货小组的诞生是顺理成章的。

    东城新开了家贵州菜,貌似不错,一帮吃货就呼啦啦涌过去尝鲜。哪家的外婆红烧肉做得地道,吃货们能马上哗哗拉出一大串候选名单。吃货组不仅是美食地图,更是美食风向标,只要搜索一下他们最近的FB(腐败)记录,就大体能知道城中正在流行吃什么,上哪儿吃,怎么吃……现在其他部门同事要组织饭局,都不用上网看点评,直接问众吃货就可以了。

    所以能当上吃货组组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沈丽萍是凭着一个海纳百川的万国胃、一张点评精准的嘴,以及对搜店孜孜不倦的热情和性价比恰到好处的点菜本事,才被推举上台的。当了组长沈丽萍也不敢掉以轻心,费心组织过几个深受吃货喜爱的“主题活动”,比如大学周边“名店”吃、两人50元吃饱吃好小店评选之类的,群众基础就稳固了。

    沈丽萍一本正经地说,你可别小看了这个“吃货组”,人际关系啊,分工合作啊,多少事情都在这个“吃”里面,这可是一办公室润滑剂呢。

    新聘的主编刚来时,大伙儿见他整天板着脸,都觉得此人不善。汇报工作时客客气气的,敬而远之。有一回主编经过办公室,赶上沈丽萍显摆自己烤的曲奇饼干。沈丽萍客套地说“领导请”。主编品尝后不动声色,小沈,你该去咱食堂当厨子去!大家摸不清领导到底何意,主编接着道,下次谁稿子写不好,我就狠狠批评他,我们厨子写得比你都好!众人大笑,原来长了张苦瓜脸的领导还是蛮有幽默感的。此后再跟领导说话,双方都随意了许多。

    遇上磕磕碰碰的事情,吃货组的作用就更大了。工作上的矛盾从来不少,沈丽萍的部门又聚集了从“60后”到“80后”好几代人,有时候一个观点争论起来,或者某句话说错了,就会生出些怨气来。人都好面子,明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偏偏谁也不愿先开口。这时候就需要沈组长出面来和稀泥了。

    有一回老张和小杨为了文章署名谁前谁后闹僵了。此后多日,办公室里只要有这俩人同时在,气氛就怪怪的,让大家都不舒服。吃货们说,赶紧组个局吧。沈丽萍就缠住老张,说想起他家的东北饺子就流口水啊,周末一定要尝尝。老张在阿谀奉承中半推半就地应下来。周末开门迎客,沈丽萍身后跟着小杨,又捧花又拎水果。吃货们说,还是小杨想得周到啊。老张哼了一声,自己也笑起来。

    吃货组组长,有时候还蛮像人民调解员的。

    特卖组:好生活靠组织

    前两年,黄嘉佳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个“兴趣小组”——炒股小组。同事们一早到了就开股评会,午饭午休时间接着开,下班回家前继续开。黄嘉佳这种不炒股的“异类”,身处在这样一个办公室里,郁闷是可想而知的。

    热议的话题她听不懂,同事的谈话她插不上嘴。那时候连讲笑话都是跟股市有关的。看一拨儿人笑得眉飞色舞,黄嘉佳就只能讪笑着应和一下,自己也觉得无趣得很。为了避免这种无趣,黄嘉佳刻意中午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午休就趴在桌上假寐,大伙儿聊天时假装很专注地做某个工作。久而久之,黄嘉佳觉得自己成了办公室里被遗忘的角落,同事们有什么聚会活动,也不会想着叫上她了。

    黄嘉佳说那段时间挺不开心的。她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应聘到上海工作,举目无亲,孤独感特别重。原想进了单位能感受下集体温暖,没想到照样是孤零零的。住在房租昂贵的小阁楼里,每天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周末也是闷在家里睡睡觉看看碟,黄嘉佳一度无聊得都想辞职回老家了。

    炒股组的衰败是不知不觉中的。一开始老听到有人唉声叹气,后来哀叹渐渐低沉下去了,再过一阵子,黄嘉佳发现股评会已经很久不开了。午休时间,办公室的话题开始五花八门起来。老陈等几个中年男迷上了钓鱼,妈妈级的聊起了育儿经,年轻的姑娘们则谈起了吃穿打扮。穿衣护肤八卦,哪个女人不爱,说着说着就热络起来。黄嘉佳发现和同事之间隔着的那堵厚厚的墙消失了,冷冰冰的办公室热闹了。

    “特卖小组”的诞生完全是时势造物。自炒股小组衰退以来,人人都爱哭穷,一分钱怎么掰成两半花是热门话题。有一回午休上海女同事悄悄把黄嘉佳几个年轻姑娘叫出来,说有朋友在服装公司,要搞内部特卖会,“名额有限哦,你们去不去?”姑娘们一听“特卖”眼睛就亮了,再听说这品牌在商场动辄七八百的,兴奋得摩拳擦掌。

    那个周末,四个姑娘起了大早,一分不差地准时杀向人头攒动的特卖会。几个小时后,四个人汗流浃背地拎着大包小包出来,筋疲力尽,却满心欢喜地找了个茶馆坐下来秀战利品。黄嘉佳花了不到200块钱,买到一件毛衣、两件T恤、一条裤子,精神物质都得到极大满足。

    经此一“役”,尝到了甜头的同事们纷纷约定,以后再也不乱花血汗钱,盯准“特卖”,生活照样过得很美好!

    “特卖组”参加过各种特卖会,衣服、化妆品、鞋子、箱包……但黄嘉佳热衷特卖,不只是经济上的考虑,而是更享受特卖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好像找到了一个组织。”黄嘉佳说,因为这个特卖小组,感觉融入办公室大集体里了,人际关系融洽了许多,还发展了几个死党级的亲密同事。交际圈也在扩大,因为经常交流特卖信息,认识了其他部门的同事、同事的朋友,年轻人坐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再交换下QQ什么的,马上就熟悉起来。

    好生活靠组织。现在周末,黄嘉佳很少“宅”在家里了,因为总能找到逛街吃饭的朋友,逢年过节还能参加年轻人中流行的“轰趴”(家庭派对)。

    在上海同事的提议下,前阵子大家建了个“特卖组QQ群”。一开始是交流特卖信息、讨论各类特卖优劣,后来慢慢发展到聊单位八卦、探讨情感问题,再后来有人把个人照片、结婚录像都放上去了,人气甚旺。

    有一回隔壁办公室的一个中年女同事得知黄嘉佳她们有这么个QQ群,兴冲冲地跑来要加入,“特卖组”集体讨论了一下,觉得跟那个同事不是一拨儿的,不批。黄嘉佳就打着哈哈装着把这事儿给忘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