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
星期

30年:中国已经走出悲情

——序《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
张颐武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17    [打印] [关闭]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并不尝试对三十年文化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期望通过许多“点”与度的观察和思考让读者对三十年来中国波澜壮阔、复杂多变的文化发展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

    人们回首三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开始总结过去三十年所留下的弥足珍贵的记忆和历史的经验。而此时,全球经济面临严重的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近年来,全球经济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繁荣,处于一个各国竞相发展的“比好”的过程中。但今天,经济环境丕变,全球经济面临萧条,进入了各国经济“比不更差”的过程。世界经济的趋势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正是在这样的新的条件下,回首往事才显得格外重要,回顾历史才显得富有新的意蕴。

    历史的启示在今天新的情况下显得弥足珍贵:三十年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和社会财富正是我们应对当下挑战的条件和基础,而三十年发展解放的中国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正是今天面对未来的资源和条件。正是在新的挑战面前,我们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走过的道路的不易;也正是由于今天面对的不确定的未来,当年的果敢和明智才更值得记取。

    正是三十年前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让中国有了今天的实力和今天的发展。正是由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共识,才让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年中国社会刚刚从“文革”的灾难中解脱出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远比今天贫乏,社会也处于封闭之中。但当时整个社会确实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激励我们共同向前的梦想。正是这些东西鼓舞我们走向未来。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所营造的积极努力,发挥个人能力,通过自己的奋斗,在为国家贡献的同时,创造自己的未来的“中国梦”正是我们走到今天的最为宝贵的文化和社会资源。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以这样的精神再度出发,去创造新的发展奇迹。文化是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形态的表征。对于三十年来文化状况的扫描和探究,正是要将这一时代的精神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力图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面前探究其深层的意蕴和内涵,力图在色彩斑斓的文化发展踪迹中总结和概括中国三十年来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走向。

    我们可以发现,三十年中国的文化发展给中国内部的文化带来的丰富和多样的形态,给中国人自己更多的文化自信;也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新的中国形象。正如我们在书中所概括的:

    “这三十年中国人为了告别贫困艰辛地劳作,为了改变命运而努力地学习和工作。我们的辛苦和努力在今天结出了丰美的果实。我们在自身走向繁荣,改变贫困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形象,也在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一同走过的这些岁月其实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可能处身其中,难以感受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所具有的巨大的意义,也难以充分体验我们这些看起来平平常常的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但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我们的努力的意义会被历史所铭记。中国的‘大历史’正在展开自己的新的形态,中国也已经走出了悲情。我们不需要说今天的中国是‘盛世’,因为我们会意识到前面的挑战和问题,也因为我们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我们不需要说今天的我们创造了历史,因为我们知道还有许多矛盾和困难的选择在考验我们,也因为我们知道前方的道路其实更加宽广。三十年来的中国其实说明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道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离不开中国。让中国和世界一起前进,让人类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