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药殇》,找出“人殇”的问题
当下,有一种声音始终不容忽视,那就是:看病难,吃药贵。在绝大多数人刚刚满足温饱的中国,因病返困、因病致贫,成为越发突显的社会现象。网上刚刚爆出:汶川地震中一幸存的农妇,因检查发现罹患癌症无钱医治而上吊自杀。地震没有夺去她的生命,夺去她生命的乍一看是不治之症!再仔细一想,不由得令人恻然。医疗改革、医疗保障,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生活中的种种常常令人感到疼痛,医疗改革成为痛中之痛。平民百姓在历经一次次疼痛之后,也渐渐地悟出了道理,呼声之迫切,使医疗改革迈入一个新纪元。《药殇》忠实地记录了这个过程。
郑策大学毕业后来到边城,成为香港宝氏制药驻地办事处销售主管。在这里,他遭遇了形形色色的药界中人:与他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国外制药机构经理;强势强权、私欲膨胀后最终走上绝路的医药公司销售科长;具有高尚的医德和人格、坚持救伤扶危的医院药剂科主任……小说揭示了医疗体制中某些深刻的不健全,剖析了医患矛盾症结所在,曝光了医药销售规则的不透明,深层披露了医药销售行业内存在的诸多弊端。
现在,很多时候去书店,或者网络的各大文学论坛,很少能够看到直面当下社会真实的文学作品,也许如鲁迅几十年前所预料的那样,在现实中人们习惯阿Q自己,在诸多文化产品中,一边是精神苦闷、戏说前朝野史,一边是性情男女、你情我爱的肥皂剧。《药殇》值得称道之处就在于,让人在阅读时,不自觉地感受在黑暗中寻找并渴求光明的心境——生命与金钱的抗争,尊严与权势的较量,法律与暗箱的对峙,智慧与阴谋的相持。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就应该为民众疗伤说话。作者崔民保有这颗良心,用自己的力量维护着这份坚持。中国主流作家的良心道德也让人欣慰,中国大部分作家依旧关心着社会疾苦,着眼于百姓民生。
更能吸引人的是:当下,“70后”、“80后”一代人,无疑承担了历史暴力与颠覆交割的后果—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对他们的生活和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的是:毕业不包分配了,看病已经天价了,住房需要掏钱买了。短时间的恐慌与茫然之后,麻木与清醒对半呈现。可是,总有人要为之呼号为之奔走为之痛心为之倾尽全力吧。《药殇》算是一个。它以揭露医药行业内幕的方式横空出世。其实作者慎重而尖锐地呈现出残酷的事实。正如众多网友和读者所感受的那样,真实的内幕远比书本故事中所说的还要触目惊心。它坦白,犀利,悲悯,痛斥,字里行间有一种力透纸背的真实。
小说中的事例、人物大多是有原型的,“活埋小白”就源于一个真实案例,一案五命其实是做了药下鬼,CCTV当时对这一案例也做了深度报道,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作者崔民是个苦力作家,一本《药殇》四易其稿,跨度四年,最终以其爆发出的力量赋予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既是作家本人创作精神和态度的显现,又正值国家医改方案出台之际,适逢其时,令人回味。
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在期待着“好药好人好制度”。
《药殇》
崔民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