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8部影片的票房总和超10亿,占总票房四分之一。
国产电影集体狂欢不能倚仗大片独舞
春节期间,京城各大影院涌现观影热潮。网友“蔚蓝晴空”在博客中写道:“看着男女老少蜂拥而至的热情,很难想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已经在中国蔓延开来。”
据统计,春节7天,全国电影票房超过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这1.5亿元的票房绝大多数来自国产电影。”于超说。
2月14日“情人节”,各地电影院延续了春节期间的火爆。笔者走访了京城几家影院,在每一家影院,到处都是排队买票的长龙和拥挤人潮。UME国际影城双井店的业务经理滑勇说,“2月14日这一天,以我们影院的情况看,国产片票房占总票房的64.1%,新上映的几部进口大片都没能抢走国产片的风头。”
事实上,不独春节,也不独情人节,2008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纪录被不断刷新。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1月初宣布,中国电影2008年全年票房突破43亿元,国产影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超过总票房的60%,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在票房10强中,国产电影占8个席位,其中《赤壁》、《非诚勿扰》、《梅兰芳》、《画皮》、《长江七号》等影片均票房过亿元。
杂志编辑朱玲是一个“超级”影迷,她说:“2008年,‘满城尽是古装片’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可供选择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多,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电影都让我眼前一亮。”
2008年,随着古装大片热潮的渐渐退去,中国电影人开始探索不同类型的电影。在2009年贺岁档上映的15部国产电影中,影片种类不仅包括以往热门的喜剧片、爱情片、武打片,还新增加了女性题材电影和动画电影等。国产电影领军人物陈凯歌和冯小刚,也回归各自专长:陈凯歌重走文艺路线,试图以《梅兰芳》“收复失地”;冯小刚的《非诚勿扰》超过3亿元的票房,再次印证了“冯氏幽默”的号召力。
此外,一些中小成本影片,如《十全九美》、《李米的猜想》、《保持通话》、《我叫刘跃进》、《即日起程》。虽然在包装、宣传等方面无法与商业大片分庭抗礼,但它们或以独特构思或以另辟蹊径的叙事风格,为国产电影带来了勃勃生机。
影评人刘邦邦表示:“国产电影经历了彷徨期后,中国的导演已经开始明白为谁而拍电影,开始根据观众的口味来寻找定位。”刘邦邦还认为,国产电影能够逆市上扬,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电影银幕的增加、观影环境的改善,这使得人们愿意重归影院。
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新增影院118家,总数达到1545家;新增银幕数570块,平均每天新诞生1.56块银幕,全国银幕总数达到4097块。
而于超则认为,国产电影取得票房佳绩,是逐步累积的过程。“近几年,国产电影的商业运作模式逐步走向成熟,从融资、拍摄到制作、发行、宣传,每个环节都更加合理,这使得国产电影从‘量’到‘质’都有了很大提升。”
面对令人信心十足的数据,媒体同样叫好声一片:“国产电影即将迎来春天”、“国产电影票房、口碑实现双赢”……
然而,繁荣的景象难以掩盖国产电影的缺陷和不足。北京电影学院的郝建教授和四川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的曹峻冰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都表示,国产电影在票房上的热闹,并不能佐证它们在整体水平上的提高。
“虽然几部国产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它们却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甚至有些哗众取宠,存在着题材狭窄、故事老套、样式单一、缺少关怀意识的缺陷。”曹峻冰教授说,“而且,统计数字里充斥的多是低成本影片,绝大多数根本没有进入主流院线。”
据统计,2008年的国产电影有406部,能够在全国35条院线上映的不过100部左右,大多数的电影都无法和观众见面。而且,国产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靠“大片”在支撑。数据显示,仅《长江七号》、《大灌篮》、《赤壁》、《功夫之王》、《画皮》、《梅兰芳》、《叶问》和《非诚勿扰》这8部影片的票房就超过10亿元,占去总票房的四分之一。
而郝建教授则指出,国产大片有好票房,很大原因在于我国的电影市场商业化不彻底——国产片在档期、放映时段等方面得到很多优待政策。
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翁立先生也指出,“我们不应该只是关注国产电影的数量和票房,应该更加关注国产电影的质量,扶植年轻导演,推动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他认为,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应该以中小成本的电影为主,而不应该让大片唱“独角戏”。
此外,虽然国产电影的类型日益丰富,但远未达到“百花齐放”的程度。刘邦邦就认为,“类型片方面,国产电影还存在很大的空间有待挖掘,比如说伦理剧、惊悚剧等题材,都值得电影人去努力。”
“国内电影人往往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跟风和模仿问题比较严重,某种题材取得成功,大家就一拥而上进行简单复制。今年的贺岁片《游龙戏凤》、《疯狂的赛车》等喜剧题材取得了成功,据我所知,目前很多导演都在筹划拍摄喜剧片,估计今年的国产电影又将迎来一股‘喜剧热潮’。”
国产电影的“内忧”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外患”更是不容忽视——随着经济危机的深入,作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国产电影也难以独善其身。曹峻冰教授指出,经济危机令众多小成本电影融资更为困难,影院投资的步伐将放缓,而且国产电影中的半壁江山——合拍片的创作势头也将会减弱。翁立则认为,经济危机也许是国产电影的一次机遇,“面对危机,人们不愿意进行大额投资与消费,却愿意在电影中寻找温暖与慰藉,释放生活中的压力,这就是所谓的‘口红效应’。如果国产电影能够利用这次经济危机,化‘危’为‘机’,那么,国产电影势必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显然,国产电影的繁荣路径,眼下,并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