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9日
星期

“见习计划”应该成为未来人力资源储备计划

点评人 汪东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19    [打印] [关闭]
    “天天奔向招聘会,挤破脑门。投简历无数,却落得余音寥寥、音讯皆无。肥皂剧陪我每一天,谁知我欲哭无泪?”天涯网友“珍珠小贝”的经历是一部分面临毕业大学生的真实状态。而5个月后,610万名高校毕业生将走出校门,直面金融危机阴霾下的全社会就业困境。

    “为缓解就业压力,从2009年起,用3年组织100万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今年开春,国务院发布的一道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紧急令”,似乎为混沌中的毕业生打开了一扇亮窗。

    “现在的用人单位普遍要求应聘者具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但刚毕业的大学生上哪儿有工作经验去?能临时有个见习岗位就很欣慰了,就当是积攒工作经验吧。”一位大学生在腾讯网上留言说。

    更多网友表达了对“见习计划”的期待。“见习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桥梁,希望这个桥是平坦的、通畅的,要是能更宽广些就更好了。”(腾讯网友)“政策能惠及到我们这些非211和985的‘偏僻’学校学生吗?”(新浪网友)

    对于见习的效果,也有部分网友表示疑虑。一位中青在线网友问道:“见习单位不会把招的见习生当短务工用吧?”

    “见习毕竟不是就业,如果在见习岗位待上一年半载,就既不是应届,也没有职业了。真担心再去应聘时,老板会问‘你怎么没有及时就业,是能力不够吗?’见习岗位经历会给人造成‘次就业群体’的印象吗?”人民网网友“白开水健康”的发问值得注意。

    好政策有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相关部门是否能做好“功课”,不打折扣地将其执行下去。对于如何更好地执行“见习计划”,网友提了些好主意。

    “应该组织优秀企业到高校去‘大采购’见习生,安排见习要双向选择。”(新华网友)“国有企业这时候应该带头吸纳见习生。”(新浪网友)“建立一个全国高校见习生双向选择免费人才信息库吧——学校牵线搭桥,让需要人才的单位或个人直接联系大学生。”(新浪网友)“一些见习基地可以长期和高校合作,以后从大二开始就让学生见习去。”(人民网网友)

    “见习计划”虽然是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一种缓冲,但它更应该成为我国未来人力资源储备计划,让每一个走上见习岗位的学生受到历练,为就业做好准备。与此同时,在这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真正的优秀人才也能脱颖而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