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刺激法案签署生效 奥巴马新政正式铺开
美国总统奥巴马17日在西部城市丹佛签署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使之作为法律正式生效。
民主党人和大多数美国主流媒体认为,这项法案得以付诸实施是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的第一个重大立法胜利。但不少反对者仍在批评这个计划开支过大,并怀疑其可能产生的效果。
“走向复苏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这项总额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大的政府开支法案,内容几乎涵盖美国所有经济领域,资金总额中约35%将用于减税,约65%用于投资。
奥巴马在签署该计划之前的讲话中称,该计划是美国经济“走向复苏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是我们为克服经济危机而艰难跋涉途中的历史性的一步。”
奥巴马指出,这个计划在今后两年里将挽救或创造350多万个工作机会,刺激企业和消费者开支,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奠定一个新的基础。
来自蒙大拿州的国会民主党参议员、经济刺激计划的主要设计师鲍卡斯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一法案将创造数百万个就业岗位,帮助负债家庭减轻压力,支持困难企业恢复运转。他还表示,这个法案还会改善学校、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绿色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美国经济在长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前总统克林顿赞扬说,这个法案通过失业救济、食品券和减税,把钱交给了需要这些钱来维持生计的人。无论是扩大投资,还是创造就业,都需要一定时间,而立竿见影的措施当属针对大多数美国工薪阶层每人400美元、每户800美元的退税。
共和党人质疑 民主党人不满
虽然最终的经济刺激法案被视为民主、共和两党妥协的结果,但两党均有不少人对其表示不满。
共和党人批评民主党浪费开支、一意孤行。在众议院关于经济刺激计划的表决中,共和党议员曾全体投出反对票。在参议院的最后表决中,仅有3名共和党人有条件地投了赞成票。
参议院银行委员会的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日前表示,该法案中的大部分是专项开支,不会创造任何就业机会。其中只有35%用于减税,这是远远不够的。他说,75%的美国人在小企业工作,而这7870亿美元中只有30亿是面向小企业主的。他认为,这一法案不仅将浪费纳税人的钱,而且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恐怕难有作为。
曾与奥巴马最终角逐总统职位的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批评说,奥巴马总统没有兑现他关于争取两党支持通过法案的承诺。
与此同时,不少民主党人和自由派人士认为奥巴马政府过于迁就共和党人,最终版本的法案在政府开支方面做得还不够。
由于考虑到共和党议员的强硬立场,最终版本的法案在开支规模上比众参两院分别通过的版本都要低,其中用于架桥、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到500亿美元,远低于地方行政官员们的预期。宾夕法尼亚州州长爱德华·伦德尔就对基建部分在法案中所占比例感到失望,并期待联邦政府能够追加投资。
招致一些民主党人不满的另一点是,最终法案削减160亿美元的校舍建设和110亿的失业人口医疗救助项目资金,反而增加针对富裕阶层的700亿美元减税项目。
克林顿时期的劳工部长罗伯特·雷奇认为,奥巴马指望通过加大减税力度来获得共和党人的支持是错误的。他说,白宫的战略问题是:在目前民主党控制国会、民众高度支持奥巴马的形势下,政府到底需要多少共和党议员的支持。
成败的关键全要看就业
奥巴马签名批准之时起,美国内外关注已久、争吵已久、苦等已久的这项经济刺激法案就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计划是否真的有效?如何来衡量其效果?
其实这也不是个新问题。甚至在议案刚有雏形至今,种种怀疑、担心与争论都是因此而起的。
奥巴马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首先看就业形势的变化。
奥巴马日前表示,就业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为人们有了工作才有信心消费和投资,而企业看到消费增长才会有信心扩大生产,从而增加就业岗位。如此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奥巴马也承认,要扭转目前每况愈下的失业状况需要时间。
白宫高级顾问阿克塞尔罗德此前就公开说,经济在好转之前还将进一步恶化,“我不认为失业率在今年年底之前会下降,但我们的确期待经济刺激法案会遏制失业率的上升。”
“很难准确衡量该法案对促进就业的贡献”
美国穆迪经济网站的首席经济学家赞迪认为,奥巴马关于该计划将创造或挽救350万个工作机会的说法是乐观的。如果该法案按照白宫计划的那样发挥效应,那么申领失业保险的人数应该在今年夏天开始减少,而且这种减少会持续到今年秋天。但赞迪表示,很难准确衡量该法案对促进就业的贡献,因为没人知道如果不实施这一法案将会是什么状况。
美国经济周期研究所执行董事阿古丹正密切注意“领导就业指数”的数据变化。这一指数综合了失业申报、平均工作时间以及企业裁员等各项指标。阿古丹表示,这一数据从今年1月以来一直处于下跌状态。
穆迪经济网站宏观经济研究部主任福谢认为,刺激方案对就业的影响最早要到2010年年初才能体现出来。“我们仍会看到失业率超过9%,在2010年上半年的某个时候达到高峰。在没有经济刺激方案的情况下,失业率会高达11%,而且在2010年年底或2011年年初才会达到高峰。”
本报华盛顿2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