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0日
星期
考前文化培训3个月收费有三万五万,最高十万

艺考天价培训背后的畸形教育

本报记者 原春琳 实习生 王牧青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20    [打印] [关闭]
    2月份是很多高校艺术类招生的“面试月”,不少艺术类考生和家长集中“赶场”,跟随他们一起赶场的还有这一种打着“艺术高考文化课冲刺”名号的招生广告。

    这类招生广告看起来很“雷人”:“各科教师均来自北京市重点中学一线教师,并由资深教师组成高考专家顾问团”,而教学效果也是相当有效:“学生应试能力快速提高,3个月总分提高200分的奇迹不断发生”。学费自然不菲,一家培训机构的宣传单上写着:从3月8日到6月3日小班授课,每班限招12人,学费3.2万元。如果时间不变,授课方式改为“一对一”的特殊辅导,全国范围内限招10人,学费为5.5万元。

    艺术类考生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他们的试卷与非艺术类考生没有任何不同。为什么艺术类考生的考前文化辅导就能要到这个“天价”?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开始了探访。

    暗访天价培训班

    一份号称“金字招牌”的艺术生高考文化课冲刺培训的招生广告这样介绍自己:“创始人曾担任全国教育‘十五’规划研究课题——全脑教育研究与实验项目,出版高考指导书籍11本”,聘请的是“特优资深全职教师”,学生应试能力迅速提高,“最突出的姜同学培训35天提高成绩240分,以474分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该培训班“严格控制招生数量,5年来共招收学员66位,高考文化课通过率高达93.9%”。

    2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按照宣传单上的地址,记者找到了这家培训机构的“报名处”——位于中关村附近一所大厦11楼的一间办公室。在写字楼一楼的业主名单里,并没有培训机构的名字。在11层的拐角尽头,一张巨大的海报放在办公室的门外。

    办公室不大,屋子里只有两个人,记者假装自己是一个艺术类考生的亲属,替正在忙于“面试”赶考的弟弟来了解情况。两位工作人员面有疑色,还没等记者落座,盘问就开始了。

    “你弟弟是哪个学校的”、“今年多大了”、“生日是哪天”、“属什么的”……工作人员连珠炮般的问题向记者袭来,随后“枪口”又转向了记者:“你是哪个学校的”、“今年多大了”、“在这个学校的哪个校区上学”……

    记者发现,坐在对面的工作人员就是宣传材料上介绍的该机构创始人之一。记者请他介绍培训机构的情况,他立刻表示:在北京,我们是专门做艺术考生的,而且不客气地说,我们是做得最好的一家。我们的一名“专家”还是曾经的高考状元。

    “学费为什么这么贵啊?”记者问。

    这位工作人员说:“去年某省高考的英语最后一道题和我们押中的一道不差,这就是我们的为什么(要价这么高)。”记者继续打探,他只是在重复:我不说你也该明白的。

    记者对能否在3个月内涨出几百分提出质疑,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老师都是很有经验的高三老师,很有水平。“但高三老师本校的事儿都忙不过来,这里上课能保证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这位工作人员先是说这些都是曾经教高三的,又说这些老师都是培训机构自己的,当记者细问老师的名字时,他又表示要把考生带过来再说。

    高收费不一定买来高成绩

    “3万到5万的收费还不算贵的呢!”一位复读机构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他还听说过艺术类文化课培训机构有过更高的价钱:一对一的培训收费8万元到10万元。

    实际上,正规培训机构的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辅导价格并没有贵到这种离谱儿的程度。以北京市的两所复读学校为例,精华学校艺术类文化辅导班的学费是3个月6500元,新干线学校这类辅导班是3个月7000元左右。

    “艺术类考生文化辅导市场并不大,也相对比较固定。”北京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建说。对艺术类考生的辅导分成两类,一是专业课,一是文化课。相对文化课而言,专业课的辅导市场很大,但是艺术类考生在参加专业课考试后录取的比例很低,经常是五六千人参加的专业课考试,最后只有200来人能拿到“许可证”。“这几年,北京的艺术类考试文化辅导市场大约维持在1000人到1500人之间。”冯建说。其中,80%以上的考生都会集中到几家大的复读学校,剩下约20%的艺术类考生就成为一些小培训机构哄抢的目标,高价位普遍成为他们吸引生源的手段。

    “很多家长都认为高价位与高成绩是成正比的,可事实不是这么回事啊!”一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提醒家长和考生。“这就如同于一件280元的衣服卖不出去,如果你把价位提高到2800元,就卖出去了。”这位负责人说。他分析,之所以这类培训机构把价位定得如此之高,一是家长认为收费贵,就会有保障。二是这种收费能获取更大的暴利。三是艺术类考生普遍家庭条件好。

    而这类高收费的培训机构就是吃准了家长的这种心理。一位在复读机构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给记者算了笔账:这类培训班要价不低,从市场行情来看,教师的课时费是120元到150元,3个月的课时费大约9万元。如果再加上房租,管理人员的工资,水电暖费和教学资料,以一个10人左右的班级为例,每名学生收费3万多元,最后至少有一半的利润。

    而不少家长被这么一忽悠,认为上了这样的培训班,就可以考高分,所以家长到了同类培训机构咨询,开口第一话就是,你们能承诺什么?

    这位负责人苦笑:“我们什么也不能承诺。”他自己没少碰到过这类家长,然后不得不一遍遍地告诉家长:这种“上我的班就包通过高考”的宣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既需要学生努力,家长支持,老师尽心,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学生的正常发挥。而那些夸大辞词的虚假宣传只能造成不负责任的后果:学生选择学校盲目,也扩大了文化课的欲望。结果很多学生都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

    “这类的培训市场很不规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复读机构负责人分析,一是如今很多这类培训机构的办学者不是教育行业出身,他们有做保险的,做房屋中介,开网吧的,还有搞装修的。办学者自己不懂教育,也不关注教育质量,把办学机构变成商业运营机构。

    二是很多教育机构没有把艺术类考生当做单独的教育群体进行研究,只是照搬应届高中生或者复读学校学生的学习模式,让艺术类考生用3个月学3年的知识。而因为生源数量少,很多复读学校不能单独分班教学,把艺术类学生插入高考复读班学习。

    最后的结果是不管培训效果如何,很多培训机构都是打一枪换一地方,第二年换个名字重新开始招生,吃亏的只是学生。

    高价背后的畸形艺术教育

    北京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建很清楚地记得:一次在一个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辅导班上,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常见的“π”,没想到有学生举手,老师,这个板凳是什么意思。下课后数学老师对这位同学说,以后不要再开玩笑。学生很认真地说:“我没有开玩笑,我从初一开始学舞蹈,一直学到高三,基本没上过文化课。”

    不知“π”为何物的艺术类学生在冯建的学校不止一个。“艺术教育真的很可悲。”他感慨。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艺术教育似乎成了上大学的捷径。因为艺术类考生只要考比普通本科少一半的分数就能拿到大学文凭。本是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的的考试就被附加了太多的功利因素。而它的出口,艺术圈同样充斥着急功近利的色彩,类似与超女这样的一夜成名,甚至暴富的美梦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理想。据媒体报道,今年有一名考生被称为“艺术类考生的考霸”,这位考生填报60所院校,平均下来,每天要考一所大学,前期的各项投入就达到20万元。

    对学校来说,艺术类考生带来的实惠也让他们乐此不疲。一位高校老师说,艺术类学生培养成本不高,低投入高产出。而艺术类考生的学费比普通学生高很多。一般的艺术类本科生每年学费高达万元,广东、四川个别学校每年学费高达1.5万~1.8万元。

    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这几年艺术类招生越来越火爆。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等十几所艺术院校。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的增加,各地的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艺术教育规模急剧扩大。近10年来全国开设设计艺术类专业的院校猛增到近1400所,甚至还出现了像吉林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这样的在校学生规模超过万人的艺术大校。

    著名画家陈丹青认为:“近些年全国艺术学院的扩招举世罕见,其贬值的趋势和负面效应将来会日益凸显。”

    根据陈丹青的了解,绝大部分进入艺术学院的学生,一半以上是根本不想学艺术却被爹妈逼着来的。比如说,画石膏素描,你能考上任何美院,最重要的是毕业以后可以拿到学位。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家垄断了学位。而现行体制要求艺术类学生必须学习英语等看起来与艺术无关的专业,结果势必会有更多成绩偏差的学生考艺术学院,加剧目前艺术学院的畸形发展,使人文艺术教育的困扰更加复杂化。

    陈丹青以自己曾经任教的清华大学为例,其他科系的学生对美院学生不满意:“我们600分进来,你们400分进来”,甚至洗澡的时候还曾经发生过冲突。尽管如此,可是美院的学生毕业时会对人说,我是清华毕业而不是说我是清华美院毕业的。

    陈丹青建议,审慎酌情模仿欧美国家做法,逐步废除部分艺术学院的学位,以减缓、减弱直到消除学位投机的趋势。同时仿效欧美国家艺术学院做法,对不同年龄、身份、性别的艺术热爱者开放,艺术面前人人平等,其中优秀者可以给结业证书。

    消除艺术教育的功利性,让艺术教育回归本位。“我所见过的所有西方艺术学院包括日本,七八十岁的人都可以上,根本没有考试这一说。你喜欢艺术你来就是,所以不影响生源不影响收入,老师的饭碗不会被打碎。”陈丹青说。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