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0日
星期

冰城正在褪色的冰雪记忆

本报记者 慈鑫 亓树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20    [打印] [关闭]

   

    哈尔滨青少年在本届大冬会开幕式上表演。

    本报记者 刘占坤摄

    虽然哈尔滨正在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虽然世界级冰雪运动选手申雪/赵宏博是这座城市的骄傲,虽然近些年这里正在倡导“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百万市民上冰雪”等活动,但这座城市中的青少年仍在远离冰雪运动。

    今天上午9时30分,黑龙江省速滑馆外人头攒动,产生哈尔滨大冬会首枚金牌的比赛即将开始。在陆续进场的观众中,记者与哈尔滨市民钟先生攀谈起来。

    钟先生与正在读大学一年级的儿子一同来看比赛,儿子小钟高高大大,对于滑冰却是生手。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钟先生对儿子不太会滑冰的事实一方面感到颜面无光,另一方面也很无奈。钟先生说,对于一年中有近一半时间是冬季的哈尔滨来说,滑冰曾经是最普及的运动——他自己就是从小在冰面上玩耍着长大的。不过,那至少是20年前的事了。哈尔滨像小钟这样几乎不会滑冰,甚至从未上过冰场的“90”后,早已不是个别现象。

    小钟考进本地一所大学后,才第一次滑冰。第一堂滑冰课给小钟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在将近1小时的滑冰课上,他几乎是坐在或趴在冰上度过的。“真是丢人。”听到儿子的话,钟先生有些哭笑不得。

    在钟先生的童年记忆里,每到冬天,哈尔滨几乎每所中小学校都会在操场上浇水冻成冰场,滑冰、打冰球等运动就是中小学校冬天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条件确实很简陋,钟先生回忆说,冰鞋是从学校租的,一次一两毛钱。冰球杆甚至有自制的。学生的滑冰水平当然也不会太高,大多都是在冰上摸爬滚打中自学成才的。不过,“起码能在冰上滑起来,有些还滑的很不错,即使最笨的学生,也不会到了18岁还只能在冰上坐着或趴着。”钟先生似乎是在故意刺激儿子。

    几分钟后,钟先生父子俩走进速滑馆,小钟对自己眼前巨大的速滑赛道很是惊奇,这是他首次到现场观看速滑比赛。

    有关“新一代哈尔滨孩子不会滑冰”的现像,老一辈哈尔滨人已经见怪不怪了。记者在哈尔滨采访大冬会期间,已经从很多哈尔滨的家长和年轻人口中听到这样的信息。

    学生学习压力大,无暇顾及体育活动;学校为了学生安全,冬天不再冻简易冰场也不再安排学生进行冰上活动;公共滑冰场所太少,或者收费高昂……都成了导致哈尔滨年轻一代远离冰场的原因。

    作为一个冰城,哈尔滨年轻人无法继承父辈热爱冰雪运动的传统,无疑令老一辈哈尔滨人感到尴尬。据哈尔滨市副市长张显友介绍,近几年,哈尔滨正在大力提倡“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百万市民上冰雪”等活动,政府也很关注青少年冰球队、速滑队的组织情况。不过,有哈尔滨市民向记者表示,他们正在上学的子女仍没机会参与冰雪运动,一位市民表示:“孩子上到初三,没有在学校上过一次冰。而滑雪场大多地处远郊,滑雪又花费过高,更不可能让孩子接触了。”

    不仅是青少年难以传承哈尔滨市的冰雪运动传统,一些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冰雪竞技项目也在渐渐走向衰落。激烈对抗、观赏性强的冰球运动,曾在哈尔滨面临被取消专业队建制的危险。

    中国女子冰球队在大冬会首场比赛中战胜斯洛伐克队,当时,哈尔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就向记者介绍了中国女冰绝境中求生存的坎坷经历。

    如今的中国女冰其实就是哈尔滨女冰,因为在中国,现在也只有这么一支女子冰球专业队。由于冰球运动花费高昂,而中国的冰球队又很难在世界大赛中有优异表现,吉林、辽宁、新疆等中国北方省区市,在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取消了冰球队建制,原本群众基础雄厚的哈尔滨市也面临同样的选择。

    如果不是上级政府强力干预,哈尔滨市女子冰球队可能早已不复存在。哈尔滨男子冰球队处境比女队稍好,但也一天不如一天。哈尔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冰球队都是勉强维持生计,生存状况十分艰难,这与上世纪90年代以前,哈尔滨企业、学校争相组建冰球队形成强烈反差。

    随着冰球队成绩越来越差,哈尔滨市甚至打算彻底放弃冰球运动,希望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城市能够接手自己的冰球队。

    与冰球相比,哈尔滨的短道速滑、花滑、速滑等项目的生存状况要好不少。不过,后继乏人也在困扰着这些项目的发展。哈尔滨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哈尔滨的孩子早就不再以成为冰雪运动员为荣,很多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从事冰雪运动。

    哈尔滨很有可能再次申办冬奥会,但如果冰雪文化继续衰落,即使有一流的硬件,也将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丧失最重要的一颗筹码。

    本报哈尔滨2月19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