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血液里饱含“绿色基因”
1983年10月,王军告别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的父老乡亲,入伍来到海岛部队内长山要塞区某部。1985年底百万裁军,王军离开军营。两年多的军旅时光虽然短暂,但军人顽强拼搏、愈挫愈勇的“绿色基因”却深深融入了他的人生血脉。
“跑海”5年挣得人生“第一桶金”
上世纪80年代末,自主创业已渐成风气,但对无特长、无技术、无资金的王军来说,却是个巨大的挑战。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军发现常年生活在船上的渔民非常缺乏淡水和蔬菜。于是,他借来500元钱,开始尝试“以物换物”的原始商品交易。每天一早,他用自行车从几十公里外驮来蔬菜和成桶的淡水,与渔民换海虾、海鱼等鲜活海产品,然后再驮到集市上去卖。“跑海”一年下来,他居然收入了5万多元。这样,尝到甜头的王军一跑就是5年,成了四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户。
5年的“跑海”风雨,让王军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激活了他的经商意识。从创立东营市同行业最大的利达运输公司、兴办万通石油化工厂,到将其发展为万通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这一拥有多家子公司的大型企业,王军吃过的苦“连自己都记不清”了,但他成功了。他的公司每年上缴国家利税7000余万元,被山东省工商局核准为大型企业集团。
“我是一个没什么特长的退伍兵,能有今天的发展,是部队给了我力量,关心支持部队建设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事业有成后的王军仍时刻不忘部队的培育之恩。
事业有成全力支持退伍军人
公司成立之初,王军就宣布了两项特殊招工政策:一是每年预留一些合适的岗位,专门安排给下岗分流和生活困难的复转军人;二是与部队建立“成才于军营、回乡建新功”联系点,定期举办“军企两用人才”招聘会。每年老兵退伍前夕,他都会回到内长山要塞区老部队,举行万通公司与退伍兵就业见面会,发放“就业证”,出资对退伍军人进行技术培训。
2000年,王军的战友魏秀山因企业破产赋闲在家,家中老人长年有病,爱人无工作,家境贫困。这位曾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的退伍军人,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而是自立自强,靠蹬三轮车维持生计。王军在垦利县汽车站碰巧见到了魏秀山吃力地蹬车拉人的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场硬塞给他5000元。没多久,魏秀山就被王军安排到公司财务部工作,他的妻子朱华芳到公司环卫处上了班。
2005年,战友商建训创办的建筑材料加工厂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王军伸出援助之手,把他安排到万通公司任销售部经理。一年后,商建训凭着出色的业绩,被任命为山东省成武县利通公司总经理。近几年,万通公司先后招进23名企业下岗军转干部,安置了近百名退伍兵。
王军不仅吸收接纳复转军人,还竭诚为他们营造“受人尊重、实现价值”的环境。公司专门在局域网上开设“退伍老兵风采”专栏,宣传他们军旅生涯的光荣历程和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每到“八一”建军节,公司都要举行“老兵茶话会”,共叙战友情。退伍军人刘伟在一次茶话会上激动地说:“我们这些退伍老兵在万通工作,感受到的是心灵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快乐和部队大家庭的温暖。”
支援新农村建设不遗余力
2004年底,王军收到了一份特殊“请柬”:北一村500多名村民联名请求他回村挂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在乡亲们欢迎的鞭炮声中,全票当选支部书记的王军带上行囊搬进了北一村,开始了他的“兴村之路”:多方筹措80万元,整修村容村貌,使北一村告别了“有路行不通、有水进不来、有电灯不亮”的历史;采取土地租赁、转包等形式,融资180万元,在东营市郊区开发建设了90套经济适用房;兴办村办企业,打造屠宰业、白铁加工业等“品牌行业”,振兴村庄经济。与此同时,他又从公司拿出30万元,兴建了“农村文化大院”,丰富村民文化生活。2007年,北一村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1100多元提高到4100多元,成为东营有名的“小康文明村”。
3年期满,王军向史口镇党委和政府递交了万通集团支援新农村建设的计划:要用3至5年时间帮扶7个贫困村。目前,公司与木李村、范家村等4个村庄已结成帮扶对子,在东营市率先走出了“以企促农、以工哺农”的支援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王军正以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家”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