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的掣肘之痛
洪克非
在浏阳采访期间,感受最深的是当地农民的创业热情以及由此迸发的创造力。
但创业不能缺粮——没有充足的资金流动,创业将为无米之炊,就像人不能离开血液循环。浏阳的农屋新政在创业与农村金融之间搭了一座桥——农民房屋抵押贷款盘活了金融。10多年后的今天,全市一年农户的抵押融资多达10个亿。
农村发展经济,长期面临低经济回报和无资产抵押两大障碍。农业产业回报低、农村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贷款,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给村民的住宅发证不仅纾解其创业的资金难题,更是对其财富价值的确认。数以亿计的存量资产得以释放,这一新政启示,缩短城乡二元结构差异,还有多种路径有待开拓。
财产确权让农民看到了财富价值所在,体会到了成为市场主体的可能。把全家人的积累换成住房,继而融资创业,或许能改变千百年来中国农人守财于乡的固有定势,激发人们对经济和市场新的理解和冲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暴露问题的聚光灯。新政背后仍有难言的掣肘之痛。靠着农民看重宅基地房屋和面子的传统观念,无法真正把贷出的金融资产风险降低。规定农民宅基地上的房子流转限定在本村组间的保护性政策,让农民的财产无法“全流通”,事实上降低了农屋的价值,迟滞了农户财产步入市场的时机,部分消减了新政的效果;也无法改变各地农村建设用地暗中流转的事实。
而对于开始进入推广期的新政来说,不能忽视的是浏阳的产业结构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可能是与“新政”互助的基础条件,对于其他农村地区而言,并非可以简单地照方抓药。因此,无论是深入推进还是四面推广,不仅需要更有力度的政策推动,而且取决于量体裁衣和对症下药的智慧。